手机版
1 1 1

周恩来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同学》工作室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23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5周年纪念日。

周恩来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在他青少年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他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他那一代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深入思索,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1916年,周恩来(前排左一)与老师伉乃如及同学在天津南开学校合影。

1916年,周恩来(前排左一)与老师伉乃如及同学在天津南开学校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长时期担任政府总理,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几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贯穿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心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构想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就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也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现代化建设的最初构想。

  此后,“四个现代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充实的过程。

  一是把“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归类到“工业现代化”。1957年8月,周恩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曾说明工业现代化“包括交通运输在内”,因而“交通运输业现代化”不再被单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概念。

  二是将“国防现代化”先移出后恢复。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周恩来提出要把国防工业放慢一些,于是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的几年时间,暂时不提国防现代化。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黑龙江省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提出,“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是增加“科学文化现代化”后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将现代化的视野拓展到科学文化领域,表明我们党认识到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60年2月,周恩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发言中,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

  这些调整,使“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有了更完整的提法。

  “四个现代化”的正式提出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周恩来

  这是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正式和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四个现代化”从初步构想到正式提出的过程,反映了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探索和对中外发展经验的总结,通过反复权衡和深思熟虑确定下来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始终是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世纪梦想,接续奋斗。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亿万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正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进发。

(根据新华社、学习时报等内容整理)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5日 10:5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