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原著是理论的源头、学科的基石、思想的浓缩、精华的集萃。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源头”,能深知其思想观点之“水流”;深入探索这一个理论金矿,能获得思想智慧的宝藏。
对于读原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和我党都高度重视。比如,恩格斯在谈到如何学习《资本论》时说:“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正是原著本身。”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一针见血:“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那么,原著到底该怎样读,才能读有所得?下边几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以增益正在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
反复读
毛泽东同志曾对斯诺说,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到了1920年夏天,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阅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直到1976年9月9日逝世之时,他身边还放着两本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靠的既是天分,更是从不间断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一朝一夕是学不透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研读原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不到坚持不懈、坚忍不拔,不能够“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怎能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
思中读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同志不仅坚持学习经济知识,还非常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他曾说,马克思主义很有力量,共产党员都要保持理论兴趣。延安整风时,他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谈自己理论学习的体会,马列原著无疑是正确的,但还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读原著不能不带脑袋……边学习边思考,让我总有一种茅塞顿开和豁然开朗的感觉。
阅读,《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这说明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看”,而是“领会其内容”的“看”。学贵心悟。有所思,才能有所得。“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读原著,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这其中,思考是把理论读透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简单地浏览,没有独立思考,知其表、不知其里,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好的理论也难以吸收。只有既“得其门而入”,又“悟其道而出”,主动思考、有所创见,才能受到新的启发、形成新的认识、取得新的收获。
领着读
某大型电视纪录片中,这样一段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窑洞前,大树下,战士们盘腿而坐,党的杰出理论工作者、“大众哲学家”艾思奇同志正领着大家逐段逐句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听课的官兵们,时而神情专注,时而开怀大笑。同期声这样说,当时我党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和理论专家都要经常而不是偶尔地到抗大和部队领着大家学马列。正是这种领学,使毛泽东思想迅速普及到广大干部战士中去。
客观讲,相比故事,理论对普通人的吸引力要弱一些。怎么办?领读是个好方法。“风不难化也,自上及下而风行。”《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的“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专家领读。读原著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领学带学促学作用,运用个人学习成果搞好答疑释惑,用大家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讲好专题党课,把生动的理论讲生动,大家才能对原著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读原著同样需要科学方法。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读原著时,拿出啃硬骨头精神、钉钉子精神,边读边思,学用结合,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理论之花”必然能结出“实践硕果”。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