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奋楫者|小岗村的改革3.0时代

微信扫一扫 ×

  18枚红手印,按下农村改革“开始键”

  这是2023年的寻常冬日,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口的高标准农田里,刚种下的冬小麦和油菜显得格外精神。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挽着“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走上田埂。

  过去小田很小,现在小田变大块田,低产田变为高产田,这就是我们现代农业……”严金昌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当初你们按红手印搞的农业‘大包干’就是分田分地,就是为了自己和后代的好日子。我们把小田变成了大田,也是为了让你的儿子、孙子都过上好日子!”李锦柱说完,两人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

  脚下是合起来的成片土地,广阔且平整。45年前的冬夜,春天就是从这里萌生!

  那天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们大家三三两两走到严立华家,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其中有一位老人从板凳上爬起来,要想搞上饭吃,只有把土地分掉搞单干……”80岁的严金昌,如数家珍般讲述45年前的种种细节。

  1978年冬天,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

  是什么,让18个农民甘赴一场“贴上身家性命”的“冒险”?严金昌的答案里只有一个字——“穷”。为了吃饱饭,庄稼人激发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强。

  我们是农民,我们有田、有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这心里不服气,农民谁不会种地?”说这句话时,严金昌目光炯炯,仿佛依旧是那一年,他35岁,正当壮年,在“生死契约”上,写下石破天惊的一笔。

“大包干”签字室

“大包干”签字室

  从填饱肚子,到鼓起腰包

  李锦柱任职小岗村第一书记时,是50岁。那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严金昌等“大包干”带头人被国家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接力棒从“大包干”带头人传到了沈浩,又传到了李锦柱手里。

  “当时可以说每天都是如坐针毡,这中间的苦辣酸甜,斩不断、理还乱,半夜做梦都惊醒……”李锦柱回忆。

  “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名气有多大,肩上的压力就有多大,每一位从县上调来的干部都深知这一点。李锦柱在财政岗位上历练多年,也有去浙江宁波挂职招商的经验,可初到小岗村,他如履薄冰。

小岗村村口

  小岗因何得名?它地处淮河南岸一处隆起的岗地,灌溉用水天然不足,一场大旱就能让全村减产五成。顶着“第一村”的光环,它并不是被大自然优待的那一个。“一朝迈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这是小岗村刚进入21世纪就被贴上的尴尬标签。

  李锦柱坦言,长期以来,农民如何增收始终是困扰小岗村的一个难题。

  当年沈浩带领村民谋划的“三步走”战略,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引进工业。不愿再落后于人,李锦柱咬着牙,带领小岗村沿着这条道路奋力奔跑。这三步里,“农业是小岗的根,不能丢”。

  李锦柱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村一切都是源于此。‘大包干’它是‘两权分置’——所有权和承包权,‘三权分置’就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农民可以放开手脚搞土地流转。”

  小岗村的土地流转,其实从21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建葡萄园、建蘑菇大棚,是“大包干”带头人最初的尝试,严金昌也是村里最早将土地承包出去的人之一。他记得清楚,外界质疑声纷至沓来——当年打破“大锅饭”、率先搞“大包干”的小岗村,难道要重新回到“大集体”了?

  村里的争论也不绝于耳。严金昌回忆:“小岗村搞土地流转,大家都有疑虑,认为这个田是不是回不来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没有土地就没有饭吃,老百姓有看法。”

小岗村的高标准农田

  时间会给出答案。

  从什么时候起,老百姓开始认识到土地流转、土地治理的好处?2013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2014年“三权分置”全国性改革试点……农村改革步步深入,也给小岗人吃下了定心丸。十九大提出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让老百姓更加明白,土地承包权是自己的,流转的只是经营权。

  改革的阻力小了,小岗的现代农业发展也驶上快车道。这几年,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推动“引淮润岗”项目,将淮河水引上坡地……小岗的变化日新月异。

  看着眼前充满生机的土地,李锦柱感慨万千:“2019年的夏天,看着水淌进治理过的成方成块的高标准农田,我一下就撑不住了,如释重负。水哗啦啦地淌,老百姓在栽秧,我就想躺在那个地方……”

  改革进行时:小岗发展驶入快车道

  李锦柱想说的故事不止这些。2018年首次分红以来,村民每年的分红都在稳步上涨;小岗产业园内,多家企业构成的健康食品产业链已现雏形。在小岗村的这六年多,李锦柱感觉越来越忙,就拿最近几个月来说,8月有葡萄文化旅游节,9月是中国农民歌会分会场活动,10月迎来安徽省“村长”论坛……小岗村一次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李锦柱骄傲地说:“以前,很多事都没干成。但是这几年,无一例外地全部干成!”

小岗村青年杨伟和他的草莓园

  严金昌名下的土地也早已全部流转出去,转而开起了农家乐、特产店,还当起了石榴园管理员,收益可观。今天,种地不再是小岗村人吃饱饭的唯一选择。

  对于现在的生活,他觉得很满足:“小岗村旅游业不断在发展,我们的饭店也不断在扩大,我现在已经增加到23张桌子了,300人我都能坐得下,毛利润二三十万。”

  奋斗了一辈子的严金昌,在小岗村乐享天伦。这里,医院、学校、养老服务中心,一应俱全。他的儿子、孙子都先后回来了,有开农家乐的,有开超市的,学播音主持的孙女大学毕业后在小岗村旅游公司担任解说员。

  “变年轻”的小岗,一直在路上

  从土地由合到分的“大包干”,到土地由分到合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再到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拥抱互联网,小岗村进入了改革3.0时代。严金昌很欣慰看到村里不断涌现的“后浪”,因为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希望。

  程夕兵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他说:“现在我流转的土地有800多亩,打药、追肥都是无人机,全程机械化。”

  杨伟是80后家庭农场负责人,他说:“村里面一直也支持我们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尤其在创业贷款上面,你想好好干,村里给你担保。”

  韩正亮是同样80后的“小岗村宿”负责人,他说:“一个地方在不停地往前发展的时候,你不自觉地会有信心,会更愿意去付出;只有家乡发展,家乡人才会变得更好。”

“小岗村宿”游客服务中心

  对于李锦柱来说,客串直播“带货官”,已经是轻车熟路。带货的产品,有原生态的黑花生、红薯粉丝,有深加工的蒸谷米、吉梨膏,这些丰富物产,都出自小岗这片土地。从前外出乞讨要饭用的凤阳花鼓,也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色文化产品的身份出现在了小岗的直播间。

李锦柱走进“美丽小岗共享助农”直播间带货

  “当时第二年分红,算算账,五百二。我就问520什么意思?小岗人异口同声,我爱你!这是我们奋斗的汗水对我们的回报。”李锦柱想起《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的一句歌词,他觉得用于小岗村再合适不过,“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我们有辉煌,有挫折,甚至有失败,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4日 14:35      来源:中国之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