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奋楫者|从“巨师傅”到“巨主席”,农民工偶像是如何炼成的?

微信扫一扫 ×

  初冬的皖南,远山近水弥漫着清冷。从宣城到绩溪的高铁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巨晓林身着制服,和天南海北的工友们一起忙碌。一个多月前(2023年10月),他穿的还是西装,人在北京,在灯光和掌声下再次当选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不时有人喊“巨主席”,他更习惯的是那一声被叫了三十多年的“巨师傅”。

  小小的个子,光亮的额头,朴实的脸上总挂着憨厚的笑容,这样的形象和“偶像”二字并不沾边。可在许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工友中,他就是偶像,无与伦比。

  86年的信号工胡正伟比巨晓林正好小两轮:“巨师傅是我们所有工友的偶像,巨师傅写了这么多工艺的创新,当时说‘农民工也要努力学技术’,对我影响很大。”

巨晓林(前排右一)和工友们在一起

  和巨晓林相比,胡正伟这一代农民工无疑是幸运的。出生于改革开放后,他们打小看到的就是更广阔的天地。巨晓林也会回望自己的青葱岁月,他走出陕西岐山县的山村,搭上了时代的列车。一路上人来人往,但他一直在往前开的那趟车上。

  农民工也要努力学技术

  地处秦岭北麓的陕西宝鸡,是巨晓林的家乡,也是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起笔。1961年,电力机车牵引的列车轰鸣着从宝鸡开往凤州,实现了我国电气化铁路“零”的突破。

  家门口看到的火车,勾起当年还是农家少年的巨晓林内心朴素的渴望:“上五年级的时候,我还亲自坐公交车,到我们蔡家坡那边看了一次火车,那时候我从心里好像有这么一个小梦想,长大了以后能当铁路建设工人就好了。”

  人生的多种可能里,巨晓林想过会成为一位能干的庄稼汉,或者是他高中毕业后的工作——电影放映员。机缘巧合,1987年初春,25岁的巨晓林被老乡推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一名接触网工。

  每一位乘坐火车的旅客都能看到,沿钢轨上空之字形架设的输电线,那就是铁路接触网,被称作列车的“生命线”。虽然只是“签合同”的农民工,那身蓝色工服依然带给巨晓林抑制不住的兴奋。还在兴头,一碗冷水便当头泼下。

  巨晓林回忆起初入行时的迷茫:“开始的时候其实我想得简单了。他们讲的是干活,只要你有力气,只要你好好学。其实来了以后才知道,并不是说有力气就能干,这是一个技术行业,技术性还特别强。”

  看不懂的施工图纸,宛如天书。铁路接触网工是一个技术密集工种,集纳了维修和养护线路、桥涵、隧道等多种知识门类,这让没有任何基础的巨晓林感到茫然。

  小个子也不能被看低,巨晓林暗下决心,一定要勤学苦练,干出个名堂:“我那时候就说了,农民工也要学技术,要做一个懂行的人。”

巨晓林手写的书稿

  铆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巨晓林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撵着师傅问,宿舍熄灯以后,还悄悄地打着手电筒学习。无论工地转移到哪儿,图纸、工具书、笔记本,是他不离身的“三件套”。

  有一年,工地宿舍安排在了一所学校,巨晓林白天出工,晚上总结学习。教室里面正好有个乒乓球案子,他就将其拉到床铺跟前来,坐在床上整理了40多天,把经验和方法都梳理出来。有时候纸不够了,就在其他纸的背面写。工程测量、机械制图、接触网软横跨计算……这些光看名字都头大的专业技术,被“零基础”的巨晓林一一啃下。

接触网作业车是巨晓林最熟悉的“工作伙伴”

  琢磨出来的工人上岗“宝典”

  1998年,我国铁路实施第二次大面积提速,36岁的巨晓林正在参与哈大线的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这将彻底终结东北地区没有电气化铁路的历史。但在这条繁忙的线路上施工,最大的问题是留给工人施工作业的天窗时间十分短暂,有时甚至不到10分钟。

  巨晓林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特别是挂下部固定绳的时候,最少15分钟。这是因为挂下部固定绳的时候,挂起来以后它下面就是耷拉着,支起来车才能通过。”

  传统的工作方法,需要工人像蜘蛛侠一样行走在半空,用钢丝将下部固定绳和上部固定绳连接到一起。正常进度至少需要80天。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巨晓林所在的施工队竟然在30天内完成这道工序。来自德国的技术督导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奇迹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其实一切源自于巨晓林的灵机一动。他说:“我想了一个办法,用了一根7米长的竹竿,竹竿上面弄了一个Y型的叉头,然后弄了一个S钩,把S钩先挂到上头那个横向承力索上,等下边弄好,拉过去以后,用叉竿放到钩里面去。”

  叉竿和S钩极普通,效果却立竿见影。巨晓林心里充满成就感。在南北工地摸爬滚打的日子里,他用心琢磨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不断创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

  2006年,一本名为《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的工具书,成为数千名一线施工人员的上岗“宝典”。作者便是农民工巨晓林。

巨晓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已经出到第4本

  新时代需要更多“能工巧匠”

  巨晓林潜心写书的2005年,同样是农家子弟的胡正伟正式走上铁路建设岗位,成为一名信号工。这一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工,神州大地即将迎来高铁时代。

  比起年轻时的巨晓林,胡正伟显然拥有比“偶像”更多的机会。通过钻研学习,专科文凭、本科文凭,他一步一个脚印。公司还送他到清华大学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修。谈到巨师傅,胡正伟说:“我俩应该说出身来到单位的时候都一样,也都是农民工,我来了跟巨师傅一样都是合同工。”

  巨晓林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我们职工的上升渠道,原来你农民工就没有。我原来一直考不了技师,农民工现在是可以考技师。不单对我,就说跟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

巨晓林在京沪高铁项目上

  2010年的巨晓林,已经作为高技能人才,被选调到京沪高铁参与施工技术攻关,公司聘任他为“工人导师”。两年后的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巨晓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帮助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

  胡正伟加入工作室那一天,在他的描述里,被称为“幸福时刻”。他说:“巨师傅我俩其实在工作中是不同专业,但是我们会在一条线路上去做不同的事情,就想向他这样的人学啥:第一学技术,第二学他怎么样去更新这些技术方法的诀窍,因为他特别爱钻研。”

巨晓林曾获得“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

  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

  “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在神州大地铺展。2019年4月,在商合杭高铁建设中,工人们尝试采用巨晓林的新发明“承力索缓安器”。年轻工人们不太适应这个新工具,已经57岁的巨晓林亲自爬上设备调试。

  胡正伟记得,当时在商合杭高铁接触网施工的时候,巨晓林为了找到吊弦安装方便快捷的方法,在放线车上一待就是一天。这种对工作特别认真钻研的精神让胡正伟特别敬佩。“当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敢想敢干,巧干会干”,巨师傅的这句话,胡正伟琢磨了很久。

  致敬偶像的最佳方式,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昆广、大丽、京广、京哈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都留下了胡正伟的身影。带着和巨师傅同样爱钻研琢磨的劲儿,他的研发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后辈中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也是巨晓林最愿意看到的事,他说:“我们虽然专业不同,但是他的一些展品在我工作室里放着,我觉得设计得很好。他设计的一个打磨钻头,我原来都做过这个事情,但是我没做成,他做成了。”

胡正伟在施工现场

  2020年11月24日,34岁的胡正伟同样站上了巨晓林曾经的领奖台——“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现场。他说:“知识型新型工人,我觉得工人就是要懂技术、知标准、敢创新,现在智能化、机械化这些设备都在运用,使用起来节省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现在主要是奔这个方向去研发。”作为新一代农民工,“胡正伟们”正在用行动给予“知识型新型工人”新的注解。

胡正伟荣获“全国劳模”荣誉称号

  当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为这位80后新型产业工人响起时,作为前辈的巨晓林感触的是时代和政策的照拂:“人们都在搞技术创新,搞革新。然后对整个社会、特别是我们搞技术行业的,发挥他的技术才能这方面,有上升的渠道、有保障,各方面都做得特别好。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很好的发展。”

  工作之余,乐观的巨晓林喜欢写日记、写诗。在职业生涯最低谷的时候,他曾写下这样一首题为《梦》的小诗,那是他对梦想的诗意表达:“在冬天里,我把一个最美妙、最美妙的梦,藏在心里,抚育抚育着,让它发芽,开花,结果……”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4日 16:13      来源:中国之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