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穿越蘑菇云的人

微信扫一扫 ×

  1964年春夏,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完成总装核试爆进入倒计时。为评估爆炸效能,必须第一时间采集核爆样本。那时,国外已开始用无人机进行取样,但当时的中国没有无人机,飞行员驾机穿越蘑菇云取样,成为唯一选择。

  蘑菇云被称作核武器的“第三杀手”,强大的辐射能穿透10厘米厚的钢板。核爆后多久,飞机以什么高度、从什么位置穿越,在西方的全面封锁下,中国人只有自己探索答案。

  执行这次任务的是两个运输机机组,每个机组6个人,张连芳(原空军航空兵第十三师飞行员)是其中一组的领航员。戈壁滩上,各项准备有条不紊,最让参试人员头疼的是罗布泊肆虐的大风。

1

  从北京到马兰,参试人员的安全牵挂着无数人的心。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后决定,核爆后30分钟,飞机在8000米高处穿云取样。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半小时后,张连芳和机组成员紧急升空,成功完成穿云取样,带回了宝贵数据。

  仅仅两年多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氢弹。

  那些年,这支参与核爆试验取样的队伍,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次出征前,写一封“遗书”,拍一张“遗照”,上交“最后一次党费”。悲壮背后,是一颗颗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1977年9月17日,飞行团队执行了最后一次穿云取样任务。此后,这项工作改由无人机执行。

3

  为国铸盾的征程中,英雄们不畏生死,一次次冲向升腾的蘑菇云,却将那份荣耀深深藏在心底。正如马兰基地那行醒目的标语——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光阴荏苒,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但誓言无声的信仰之歌依然在传唱。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3日 11:1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