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着眼做好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准备工作,江苏省淮安市通过建立健全“发现储备、教育培养、动态管理”全链条体系,着力储备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级后备力量,蓄足乡村全面振兴“源头活水”。
底数清 情况明
“现有队伍怎么样?未来缺口有多少?”“村集体经济发展得怎么样?村里面矛盾隐患有哪些?”……2025年年初,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淮阴区淮高镇三河村,带队区领导采取集中座谈、个别谈话的方式,重点了解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情况。
底数清、情况明才能方向准、措施实。2024年6月,淮安市出台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的通知,明确“县镇干部村村到、‘两委’班子人人谈、现有班子个个研”的具体要求,推动县区委书记示范带头、县区四套班子成员跟进,赴挂钩联系镇村,开展全覆盖访谈,切实将村(社区)“两委”班子现状、运行情况摸清摸透。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市县联动对1379个村、206个城市社区党组织开展班子运行中期评估,从近三年综合考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市级以上表彰荣誉情况等方面制定13条评价细则,对好、中、弱的村精准分类、立体画像。围绕即将退职、不胜任不尽职、因个人原因不再继续任职等情形,形成党组织书记空缺的村(社区)、不胜任不尽职的党组织书记、年龄较大的党组织书记、年龄较大但表现优秀拟继续留任的党组织书记“四张名单”,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拓视野 精准选
淮安市始终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要求,制定政治素质、带富能力、服务意识等8项资格条件和受过刑事处罚、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8项负面清单,着力把发展有思路、管理有经验、带动有能力、群众有基础、个人有意愿的人选出来。坚持本土选拔和回流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既抓本土人,也抓外来人,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作用,分类建立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村大学生等7类人员数据库,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党员联荐、组织推荐方式,全面构建多层次后备力量储备体系,形成管理型、技术型、带富型、资源型等村级后备意向库。针对摸排发现尚未回村的创业致富能手,利用节假日契机,通过发放《致在外人员的一封信》、召开在外人员联络会、开展“一对一”登门拜访活动等,鼓励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干事创业。
为充分把好村级后备力量入口关、质量关,建立“三审三查”机制,明确镇级预审查证表现、县级联审查找问题、市级复审查验资格,通过提级核查、异地协查、大数据溯源等方式甄别存在隐性问题人员并反馈属地。
一人一策 分类管
聚焦解决后备力量“不会干、不敢干”等问题,淮安市突出精准滴灌,围绕年龄、身份、经历等,将后备力量按照“近期可用、中期能选、长期有备”分类管理,“一人一策”制定培养方案。编印政策一本通、工作妙招锦囊等资料,市级示范培训、县级重点调训、镇级全员轮训三级联动。同时,针对创业能手、退役军人等不同类型对象,开展“点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提智塑能。建立“1+1”帮带机制,为每名后备力量明确1名镇街班子成员联系培养,1名“百名示范”或“千名领先”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业务导师”。压实“镇街主抓、村级主考、导师主评”纪实考评责任,建立政治表现、工作实绩、教育培训、跟岗锻炼等4类22项评价体系,动态掌握思想状况,分析研判现实表现,及时提出培养意见。
为防止备而不用现象发生,实行“备用结合、动态调整”培养机制,坚持储备一批、试岗一批、使用一批,对已在村(社区)工作的,通过加强工作分工、参与项目攻坚、交办特定任务等方式压担锻炼;对未在村(社区)工作的后备力量,通过担任网格员、到“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所在村(社区)或镇街有关服务岗位跟班学习等方式跟岗锻炼,在实践实训中有效提升实战实干本领。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