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重庆市巫山县:“片区党校”打通农村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近年来,针对农村党员教育存在的困境,重庆市巫山县委组织部创新思路,依据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人口分布等要素,将全县划分为三个片区,设立大昌、官渡、骡坪片区党校,统筹优质资源,让农村党员在家门口接受集中轮训。

  打破壁垒,做到“集约高效”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山高坡陡、村落分散,农村党员分布呈现“点多线长”的特点。过去,县城集中培训因交通不便、时间冲突导致参训率低、效果打折。

  为化解这一突出矛盾,落实好全国新一轮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应训尽训”的目标,巫山县委组织部深入调研,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根据“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组织”的原则,整合乡镇会议室、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建成3个具备组织、场地、经费、师资、计划、制度“六有”标准的片区党校。

  县委组织部制定培训计划与任务,统一调配优质师资和课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创新推行“集中调训+送教下乡”模式,每期开展2天封闭轮训,既保证培训系统性,又减轻党员奔波负担。

  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精准滴灌”

  教学精准,师资是关键。巫山县广纳贤才,精心打造了一支“县级党员教育兼职讲师团”,成员不仅包括县委党校骨干教师、涉农部门专家,而且涵盖经验丰富的乡镇党委书记、优秀村支书、农村致富带头人以及本地“土专家”“田秀才”。讲师团实行“县级统筹、动态管理、优进劣退”机制,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严把教学质量关。

  针对农村党员年龄、文化差异大的特点,片区党校依托讲师团队伍,对标全国、全市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创新推出“1+N”课程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必修课,同时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因地制宜开设果树种植、民宿经营、电商直播等特色实用课程。

  教学方式灵活多元,专题辅导、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观摩有机结合,形成党员“点单”、组织“配菜”的精准供给模式。教学空间也从教室延伸至田间地头。每个片区精选3—5个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红色教育等示范基地作为现场教学点。

  区域协同发展,促进“联动共赢”

  片区党校的建立,不仅改变了党员的学习方式,更重塑了基层党建生态。通过跨乡镇联训、跨村社联建等活动,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大昌片区的学员们共商“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破题之道;官渡片区学员组建“红色助农团”,培训间隙,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路;骡坪片区学员联手打造“红色研学线路”,串联教学点带动红色旅游发展。

  片区党校如一座“桥”、一个“枢纽”,把原来分散的党员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合力。巫山县将继续深化片区党校建设,探索“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开发VR党课、云端课堂等数字化载体,让优质教育资源精准直达基层“神经末梢”。

  激活动能,推动“主动作为”

  骡坪镇大垭村党支部书记学以致用,牵头打造“清凉秘境”民宿集群,带动20余户村民增收;官渡镇杨林村党支部书记借鉴“三变改革”模式,推动村集体流转200亩土地发展黄金梨产业,年产值实现突破……这些鲜活的案例,正是片区党校“学用转化”的生动注脚。

  为确保学用结合、轮训见效,巫山县构建“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踪问效—训后评估反馈”全链条机制。联合乡镇党委组成督导组,深入学员所在村进行回访,并将学习成效与评优评先、项目扶持等挂钩,以激励党员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巫山县片区党校已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120余名,带动1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消薄”,真正实现“一人受训、全家受益、一村振兴”。从大巴山深处到长江岸边,从青壮党员到银发先锋,巫山县片区党校正重新定义农村党员教育。理论学习不再枯燥,实践锻炼触手可及,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党员脚下徐徐铺展。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11:31 来源:新华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