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史上的作风建设 | 红军三过单家集

微信扫一扫 ×

  仲夏时节,位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绿意葱茏。山脚下的单家集地处宁夏、甘肃交界地带,因交通便利,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

  1934年11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十五军打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孤军北上,开始了漫漫长征路。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转战,部队来到宁夏西吉县单家集一带。令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感到意外的是,原本热闹喧哗的单家集,此时却格外冷清。

  单家集是一个回族聚居村,因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集市而得名。在红军到来前的很长时间里,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土匪常年在这里欺压、盘剥百姓,导致当地群众怨声载道。一方面他们恶行累累,一方面污蔑红军,把红军妖魔化。所以听到红军队伍要来,老百姓特别害怕,年轻的、能跑动的全部跑到深山里和沟里躲藏了起来,形成了“跑红军”“躲红军”场景。

  为避免惊扰百姓,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单家集宿营。一些留守村里的老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发现院外红军的身影,他们都在路沿上休息,一点没有惊动老百姓。

  红军的作风让村里的老人眼前一亮:政委吴焕先挨家挨户敲门,隔着门缝宣讲红军政策;战士们忙着打扫街道,看到有群众因为走得急没来得及锁门,就帮他们把水缸打满,把院子收拾干净,再把门关好……

  为彻底打消老百姓的顾虑,战士们在村内张贴《告回族人民书》,把村里的老人请到一起,宣讲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政委吴焕先宣读了红军专门制定的“三大禁条、四项注意”。

  驻扎期间,随军医生钱信忠听说村民单尔萨突然生病,疼痛难忍,急忙收拾药箱赶了过去。在那个药品紧缺的年代,红军指战员将比金子还宝贵的消炎药,毫不犹豫地用到老百姓身上。这让村里人对红军的看法彻底发生了改变。

  村里人都说,开集几百年,还从没见过这样一支秋毫无犯,把老百姓当亲人的部队。红军以严明的纪律和暖人的言行打动了单家集人。

  三天后,部队即将开拔,军长程子华将一块绣有“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匾送给了单家集的乡亲。那天,村民们在街旁摆上茶水、糕饼,为红军送行、争相带路。

  1942年出版的《红军长征记》,这样描写单家集群众迎接红军的场景:夹道群众笑嘻嘻地提壶送水,迎面而来,向我们慰问说“同志们,今日走哪里来,辛苦了,喝杯水”“你们是帮助穷汉谋利益的,喝点开水不要钱”。

  这热烈欢迎的场景,发生在红二十五军离开后的一个多月。1935年10月5日,听说又有红军要来,整个单家集都沸腾了。村民们纷纷打扫街道,早早地在街上摆起桌子,上面放满了各种食物。傍晚,当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来到单家集时,受到了广大回族群众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对此,毛泽东颇感意外。

  从“躲红军”到“迎红军”的转变,成为民心所向的最好见证。得知原由后,毛泽东连声称赞:“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好。”按照回族习俗,毛泽东将10份见面礼装在一个皮箱里赠送给阿訇马德海。马德海则邀请毛泽东等人参观陕义堂清真寺。

  夜晚,喧闹了一天的单家集安静了下来。伴着昏暗的煤油灯,毛泽东和阿訇马德海盘腿坐在土炕上进行了一次深谈。毛泽东讲述了国际国内形势、革命的道理,共产党北上抗日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等。马德海则向毛泽东讲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二人促膝夜谈,清真寺里时不时传出爽朗开怀的笑声,“单家集夜话”的故事从此定格在历史的底片上。

  毛泽东一行离开的一年后,单家集再次迎来了红军队伍。1936年9月,左权、聂荣臻率西征红军在单家集驻扎了40多天。他们放手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府,单家集人第一次体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感觉。

  红军三过单家集,留下了一段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也播撒下一颗颗革命的火种。单家集先后有40多名青年跟随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奔赴抗日前线。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万里,红军用铁的纪律和严的作风,证明了自己是人民的军队。他们不但赢得了战争,更赢得了民心!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17:5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