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
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时代楷模”称号
褒扬他是“忠实践行
‘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
这位一辈子扎根土地的农民
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在贫瘠土地上播下希望
“不要命”,也要种好粮
1972年的皖北农村
19岁的徐淙祥
揣着放大镜和笔记本
在齐腰深的麦田间蹲伏前行
乡亲们都十分不解
高中毕业的徐淙祥
为啥偏要放弃教师工作回到农村
一头扎到农田里
他说:
“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
要靠科学种田干出名堂来!”
白天辛苦劳作
夜晚挑灯研究
靠着借来的几本已经破损的
农业科技书籍辛勤钻研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为了改善土壤肥力
他摸索出用草木灰
混合秸秆高温堆肥等“土办法”
还带领村民种薄荷买化肥
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
1983年,徐淙祥成为一名乡农技员
后来,又成为乡镇农技站站长
开始承担起
各级科研单位的试验项目
为了试验田高产
他每天天不亮就往田里跑
夏天快40℃的高温天里
他就吃馍馍
自备白开水当午饭
2003年,徐淙祥承担的
农业部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
进入关键期
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太和县
洪水已经漫到了大腿根
“那是国家示范项目
关系到黄淮地区高产大豆推广”
情急之下
他带着全家老小在田埂搭棚
用脸盆舀、水泵抽
三天三夜没合眼
那一年
周边大豆普遍减产
徐淙祥的试验田却创下了新的单产纪录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
徐淙祥在河南引进新品麦种时
意外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
当他急忙动身返乡时
接到乡邻转达父亲嘱咐的电话
“别回来
老少爷们都希望你把好种子拉来
种子拉回来我病就好了……”
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
也化作一颗期望的种子
深埋在徐淙祥心底——
那就是埋头只做“种好地”这一件事
让技术惠及千家万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徐淙祥深知“独木不成林”的道理
无私传授农业技术
带领农户共同致富
20世纪80年代
为了加快推广农业技术
促进粮食产量提高
他作出了大胆的决定
——推行“科技承包”:
农户负责耕种,徐淙祥提供技术支持
保证亩年产1000斤,不够就包赔
多年来
徐淙祥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装备
从全镇第一台植保机
全市首个智能灌溉站
到无人机飞防、北斗导航
只要看到新技术
他就想用到田里
推广给大家
2014年
已经作为“皖北麦王”蜚声全国的
种粮大户徐淙祥开办起培训班
他希望发挥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把农业技术传递给更多人
寒冬腊月
60多岁的徐淙祥
半跪在土地上指导农户量麦行距
暴雨未停
他就带着农户下田查看积水
越来越多的农户把徐淙祥家当“作物医院”
苗情不对就来“把脉开方”
在徐淙祥的指导下
有的农户增产超过三成
有的农户扭亏为盈,还清了外债
还有的农户成长为种粮能手
带动数十户脱贫户共同致富
这样的故事在太和县比比皆是
2022年
徐淙祥种植的1000多亩小麦再获丰收
他欣喜地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分享丰收喜悦
总书记回信勉励他
“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他牢记总书记嘱托
筹建起种粮大户协会
截至2025年
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发展会员近千名
带动全县约25万亩小麦
15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
实现优质高产和节本增收
比一般大田增收10%以上
50多年里,徐淙祥
引领村民学
带领村民干
做给村民看
帮助村民赚
用辛劳和汗水
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不懈奉献力量
让中国的土地更肥沃
让中国人的饭碗更瓷实
2025年6月
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
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
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正在监测着
50个小麦新品种的试验数据
“爷爷用放大镜,我用监测仪
都是为了让每粒种子高产”
从当年的放大镜和记录本
到今天无人机飞防
手机App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虫情数据
祖孙俩一起在田埂忙碌时
孙子讲着智慧农业的未来
爷爷则高兴地说:
“要让老百姓吃饱饭
就是我这辈子要干的事儿!”
从牛拉犁到智能农机
从一个人的试验田
到带动千户增收、万亩增产
徐淙祥用50余年的时光
不仅作答了一张皖北农民的耕耘答卷
更书写了一部
浓缩数亿中国农民奋斗的
“种粮进化史”!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现场
72岁的徐淙祥动情地说:
孩子们
广阔的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只要你们愿意干
我还能教你们两手
咱们一起让中国土地更肥沃
让中国人的饭碗更瓷实!
夏风拂过华夏大地
万顷麦田翻起金浪
今天,我们都要感谢徐淙祥
感谢无数与他一样的农民
正是因为他们把根扎进泥土
把希望举向阳光
把汗水播撒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才为中华大地描摹出了
今天这样一幅
“天下粮满仓”的安康图景!
延伸阅读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