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脱贫产业兴,日子有奔头——来自三省七县脱贫村的调研之一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云南省鲁甸县桃源回族乡的香葱生产基地,农户在装运香葱。

  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的青峪黑猪放牧场,一群准备出栏的青峪黑猪正在觅食。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基地工作人员正查看灵芝长势。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在广大脱贫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得怎样?乡村全面振兴衔接推进如何?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好吗?他们有哪些新期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3省7县20多个脱贫村调研,用脚底板丈量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心用情记录脱贫地区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

  产业联农带农更紧密

  “尝尝我们的罗汉笋,又嫩又脆!”刚进厂区,王先忠就笑吟吟地递上一袋即食竹笋让记者尝尝。

  6年前,王先忠回到老家——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办起竹笋加工厂。“笋子两季采收、全年加工,订单多的时候,节假日都得加班。”王先忠说,公司与当地3400户笋农建立了合作关系,工厂长期用工180人左右,其中64人是脱贫户。

  改造低产竹林,引进培育加工企业,拓宽产品销路……在昭通,过去不值钱的竹子,2024年实现综合产值191.6亿元。管护、采笋、伐竹、加工、外销,竹笋产业承载起一户户脱贫家庭的生计。

  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脱贫户刘礼翠家有40多亩竹林,2024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眼下,还有半个多月就要采秋笋,刘礼翠两口子管护竹林更加上心,“跟小草坝镇云竹合作社说好了,到时间他们上门收笋。”

  在脱贫地区采访,我们了解到,各类乡村产业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过渡期里加速成长。

  “我们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引擎’。”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乡村振兴局局长刘兴印介绍,县里鼓励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的模式,发展设施农业、有机杂粮、现代林业等重点产业。

  在土城镇柳条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柏红带头发展起冷棚辣椒产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育苗、生产、包装,小小螺丝椒,带火了乡亲们的日子。2024年,合作社净利润达1200余万元,带动400多人增收致富。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克勒沟镇,五村联建果蔬党建联盟基地,抱团闯市场。“我们的草莓产业形成了‘全季’发展格局。”克勒沟镇党委书记姚健介绍,基地草莓年利润达14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4万元。

  云南省鲁甸县砚池街道卯家湾,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这里有一张产业基地务工路线图: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园,0.5公里;食用菌基地,1公里;香葱基地,2.3公里;苹果基地,3.1公里……

  桃源社区脱贫户张韶芬平时一有时间就去香葱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香葱基地是用工大户。”基地负责人徐建华介绍,从覆膜、栽种到采收、装运,一亩地需要10个劳动力。

  “走哇,去基地干活去!”成为当地农户之间日常打招呼的新方式。2024年,核心产业基地吸纳周边农户及易地搬迁群众务工达20万人次。

  调研中,不少乡亲说:“有活干有钱挣、忙得踏实。”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最好的成果佐证,背后是一个个欣欣向荣的乡村产业。这些脱贫产业统筹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产品市场前景和劳动力吸纳能力,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延伸阅读】过渡期以来,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由“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

  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脱贫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养了400头猪,每头保底能赚300元,一年挣个10万元不成问题。”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余家湾村脱贫户高元蓉跟我们算起增收账。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建起125个生猪育肥场,采用“政府+金融+保险+企业+农户”五方联动发展模式,生猪产业带动2000多人脱贫致富。

  为啥脱贫户养猪能稳赚?关键是猪肉在市场上确实吃香。

  高元蓉养殖的是被誉为“巴中土猪”的青峪猪,猪肉含腹脂较多、肉质肥而不腻。

  在铁佛镇金斗岩村的青峪猪原种场,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正通过屏幕,监测种猪的体温、进食量和活动轨迹。这位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10多年前放弃广州外企高额年薪的工作毅然返乡,翻山越岭寻找濒临灭绝的青峪猪,带领乡亲们养猪脱贫。

  为保住青峪猪“产业种子”,张育贤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攻关,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让23头克隆青峪猪顺利降生,建起“活体+冻精+克隆”的三重保种体系。如今,原种场每年提供优质仔猪15.6万头。

  在通江县春在工业园区加工厂里,青峪猪肉经过精细分割、精深加工,一头猪“变”出316种产品,附加值提升了3倍。连续10年通过欧盟、中国有机食品双认证,目前“青峪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价值达25.48亿元,215家线下专卖店进驻全国大中城市,电商年销售额也有近亿元。“把产业链每一环都做强了,这头‘金猪’才能真正带着乡亲们走向共富路。”张育贤感慨。

  从深居大山到叫响市场,青峪猪产业的蜕变,正是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调研中,我们真切地看到,各地努力擦亮“绿色牌”“科技牌”,为推动脱贫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兴隆山楂、平泉杏仁、宽城板栗、围场沙棘……河北省承德市加大研发力度,推动各区域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成了热销货。盯准市场需求,丰宁满族自治县打造蔬菜、小米、燕麦等有机种植园区,全县有机农业企业达37家,有机认证面积达15万亩。

  薯类膨化食品、复合薯片、速冻薯条、土豆米……在云南昭通,小土豆正在经历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巧家洪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合作,2024年底全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预计今年产值能达3000万元左右。”公司总经理李昱霖说。

  【延伸阅读】过渡期以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总体稳定在60%以上,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全国已有超过80个脱贫县的帮扶主导产业产值在50亿元以上,实现了由“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跃升。

  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也发现,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产销对接不畅、要素短缺等因素影响,脱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挑战。脱贫产业要做强,还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后续仍需给予更多政策扶持。

  集聚融合发展,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乡,二道营村村民敖志伟2025年种了68亩硬果西红柿,一座大棚能挣1万元。

  设施农业挣钱不少,可投资风险也不低。“大棚投钱多,有销路,我才敢干。”敖志伟坦言。

  如何打通销路?“关键靠质量赢得市场。”选将营乡党委书记宋伟说,乡里推广乡内免运输、住宿、就餐费和降低交易提成比例“三免一降”做法,把更多的经销商引进来。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西红柿产业发展协会,整合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提高市场议价能力。

  如今,选将营乡西红柿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产值1.8亿元,带动1600户增收、2000人务工。2024年,承德市新增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5家、总数达到19家,净菜进京30万吨,持续稳固供应链合作。

  提升加工能力,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

  记者调研发现,脱贫地区多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价格波动较大,提升加工能力,能有效熨平价格起落。

  2025年以来香菇、竹笋等初级产品价格走低。面对市场波动,王先忠却表现淡定。

  2024年8月,镇雄县农业农村局帮助企业协调争取了111万元国际农业发展资金贷款,用于购置袋式真空包装机、环形加料器等设备,促进竹笋加工效能提升。最近,王先忠正在联系引进重庆一家食品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由乡政府支持协调土地、厂房设备等扩大生产规模,拓展西南地区市场。

  王先忠的底气还来自产品创新研发。在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公司请到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胡永金,为竹笋加工保鲜、品质调控等提供专业指导。王先忠拿起一款产品告诉记者,“你看,这是新开发的翡翠笋,通过工艺创新,保留了笋衣的青色,每吨出厂价就要三四千元,在江浙地区很受欢迎。”

  打通发展壁垒,让脱贫产业发展更可持续。

  由于较强的短平快属性,食用菌是不少地方的脱贫产业。在鲁甸县,脱贫攻坚期间,由广东粤旺农业集团引入菌菇产业,作为广州帮扶云南的重点项目。起初几年,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上销售渠道受阻,项目效益不太理想。

  面对这一情况,鲁甸县及时强化资源要素统筹,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陕西、四川引进技术团队,负责一线技术指导,并与全国供销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广东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有效提高菌棒产出率。

  “现在基本盈亏平衡,预计明年开始能产生稳定利润。”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阳介绍,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正推进菌菇干品分级销售,探索人工栽培黄见手青等食用菌新品种,香菇多糖提取生产线也开始规划。

  在四川南江县,“致富花”金银花一度面临发展瓶颈——金银花含水量高,采摘后必须尽快脱水烘干,否则品质将大打折扣,可是县里的配套加工能力不足。

  2021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近2亿元,先后建成50座初加工厂,保障90%的金银花在产地一公里内就近加工,及时锁住花中有效成分,从源头提升产品竞争力。南江县政府还牵头成立金银花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成功选育出绿原酸含量高达12.4%的优良品种“南银1号”,质量远超国家药典标准。一座投资21亿元的健康功能饮料产业园也已在南江破土动工,南江金银花加速从单一的药材原料,向饮料、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全面升级,一条从田间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呼之欲出。

  【延伸阅读】各地不断优化跨区域帮扶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合作机制,促进科技、资金、信息、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在脱贫地区充分涌流,强化政策牵引和托举,促进更多脱贫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做大做强。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