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罗棋布的供水管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关乎千家万户。在安徽省合肥市,有一位年轻人常年与星光为伴,用耳朵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用水安全,他就是合肥水务集团抢修服务中心、“雷锋精神”听漏队队长——张杨。
合肥的地下,埋藏着超过一万三千公里的供水管道,常年运行,难免出现暗漏,不易察觉却悄悄浪费着珍贵的水资源。张杨,就是在深夜里寻找“病灶”的“听诊师”。
确认漏水,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精准定位。有时候,要一连打上几十个孔,对比不同位置传来的水声,才能最终定位漏点。
1993年出生的张杨,是听漏队最年轻的队员之一。2018年,合肥水务集团组建“雷锋精神”听漏队,他主动报名,从原来的管网运营部调来,成为全队第一个“90后”。
从此,张杨从朝九晚五的办公室,转入昼夜颠倒的听漏队。第一次跟着老师傅听漏,他甚至连漏水声都听不见。
跟着师傅学技术、学经验,一个月后,张杨终于从听漏棒中捕捉到细微水声。
由于供水管道深埋在地下,视觉受限,只能凭双手感知阀门每一个零件,进行修复。因此,除了听漏,张杨和队员们还要掌握另一项绝活——“阀门盲拆盲装”。
2020年,合肥市董铺水库旁一处大口径管道,张杨发现了一处漏点。大多数管道的埋设深度大约在一米,而这条管道埋深达到五米。张杨尝试了所有办法,始终无法确定漏水点位。几天下来,大家都有点泄气。
张杨突然想到上高中时看到的一本小说《鬼吹灯》,里面有个东西叫“洛阳铲”,可以把地下几十米深的古墓找到。查阅资料后,张杨得知,原来“洛阳铲”叫地质探针,是一根一根组合起来的钢钎。他购买了一套,现场一试,果然很有效。
17天,张杨和团队打了142个孔,最终找到了漏点。当漏点终于被锁定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成了眼里的光。
凭着这份坚持,张杨渐渐掌握了传统听漏方法。同时,他还创新思维,琢磨出很多“绝招”。“余氯比色法”“钻孔听音法”“水质分析法”,大大提高了听漏的效率和准确率。实施仅一年,合肥水务集团发现的漏点就从357处增加到1502处,定位准确率更是高达99.8%。
大多数时候,听漏工作其实是个“磨性子”的活,张杨和队员们都在重复同一个流程:走路、弯腰听、撬井盖、再听……手上磨出水泡、身上被摇摆的电锤撞得青紫,这些对张杨来说都已是“家常便饭”。
从事听漏工作以来,张扬和团队累计精准检出漏点10545处,节约水量一亿多吨,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