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阎颐兰,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想到父亲,心中总是有很多问号。她的父亲名叫阎又文,解放前曾是抗日名将傅作义的私人秘书、国民党少将,后来,随傅作义起义,促使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水利、农业等部门工作,1962年去世。这段复杂的履历,让阎颐兰和5个哥姐,在人生关键时刻屡屡遭受质疑,其实,他们内心也疑问重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疑团一直持续了几十年,转机出现在1993年。一个叫王玉的人打来电话,自称是阎又文的战友,了解事情真相。而此时,阎又文去世已经整整31年。
当王玉说出阎又文在党的隐蔽战线的经历时,阎家兄妹心中的一些问号终于有了答案。原来,解放战争期间,曾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的王玉,正是阎又文的联系人。随后,王玉又带着阎家兄妹拜访了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当“情报英雄”“北平和平解放功臣”这些词语真的跟父亲联系起来,大家才恍然大悟!父亲哪里是什么历史不清,原来,他是有着绝密身份、潜伏敌营多年的英雄!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紧急召见傅作义,希望其率部南撤,退守江南。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会议刚开完,他的作战计划就摆到了毛泽东的案头上。而传出这份重要情报的,正是随傅作义前往南京的阎又文。
根据阎又文提供的战略情报,中央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秘密入关,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
“历史的时钟走到了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除了公开战场的搏杀外,还有隐蔽战线的较量。我的战友阎又文同志,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一位杰出的战士。”1997年7月10日,罗青长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题为《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自此,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大白于天下。然而,父亲前半生卧底敌营九死一生,后半生直至离世,为什么还不能表露真实身份呢?阎颐兰开始梳理父亲的人生轨迹。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刚刚从山西大学毕业的阎又文投笔从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阎又文见到了之前他在大学从事革命活动时的老领导邢西萍,并收到一份特殊的指示。
开始时,阎又文在傅作义部队担任政治教官、团政治主任。不久,傅作义就发现了这个山西“小老乡”才华横溢、文笔出众,亲令调他到身边,担任私人秘书。1938年9月,阎又文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阎又文牢记党最初交给他的任务,在傅作义部队广交朋友,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由于事发突然,党组织与他失去了联系。1946年,春节刚过,装扮成皮货商的王玉,几经周折,找到时任国民党第12战区政治部副主任的阎又文。
不久,一个难题将阎又文推到了风口浪尖。1946年9月,傅作义部接连攻破我解放区数座重镇,节节“胜利”让傅作义喜不自禁,他叫来自己的“笔杆子”阎又文,让他写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就一个——“长自己的志气,灭共党的威风”。
得到明确指示后,阎又文怀着复杂的心情,将这篇“檄文”写得极其犀利。对此,傅作义非常满意,令《奋斗日报》9月20日首发。第二天,国民党《中央日报》全文转载,大字标题为:“傅作义电劝毛泽东希接受教训,放下武器参加政府促进宪政”。党中央认为,这正是个很好的“激将”机会。毛泽东要求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奇文共欣赏”。朱德指示将此文发给华北解放区连以上干部宣读,以激起解放区军民义愤。
1948年12月14日,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的合围。在傅作义犹豫“是战是和”的关键时期,阎又文根据中央要求,连续十几天不回家,守在傅作义身边做工作,耐心帮他分析政策、形势,消除他的顾虑。
1949年1月22日,阎又文代表傅作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向全世界宣布北平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需要,阎又文继续严守组织纪律,一直没有公开真实身份。
1962年9月25日,年仅48岁的阎又文在弥留之际,对守在身边的家人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句话,“有事情找组织”。那时,家人对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毫不知情,并不清楚这“突兀”的遗言背后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有苦不说,有气不叫,任劳任怨,顾全大局”。这是周恩来对党的情报人员提出的16字要求,也是阎又文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在岭南地区,木棉树一直被视为英雄的象征。1956年8月,阎又文出差来广东省台山县。在一株高大的木棉树下,他留下了一张合影,并在照片背面题写了一首诗:独怀凌云志不凡,干高枝大拔群巅。阳春三月花似锦,英雄树下赞木棉。
许多年后,当古稀之年的阎颐兰再读这首诗,她觉得自己才真正读懂了父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一批批奋战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他们用满腔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无名丰碑!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