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来自战场的“表情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陈列着一封特别的家书。泛黄的信纸上,画满了小山、房子、钢笔等符号,像极了今天网络空间的“表情包”。84岁的李晖,又一次来到博物馆。几年前,她捐出了这些封珍藏几十年的家书,但仍坚持每年都来看一看。

  1953年,激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封家书从战场上飞回祖国,它们传递着思念,更承载着战士们对胜利的炽热期盼。

  其中有一封家书这样写道:“关于家中生活问题,不要焦心。我今后多多节省些钱,寄回家补助生活费用。你们来信给我很大鼓舞和教育,我在朝鲜一定争取立功,给祖国增光!”

  这封信,来自江苏宿迁的志愿军战士李征明。在信纸背面,李征明画了一幅图画,惟妙惟肖地向家人展示了朝鲜人民的生活场景,让收信的家人全然感受不到正在进行的残酷战斗。

  1952年9月,时任志愿军第24军70师208团的文化教员李征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12月,李征明所在部队奉命坚守金化、平康、上甘岭一线。1953年3月25日,战斗间隙,李征明给妹妹李晖写了一封特殊的家书:“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美国鬼子,争取戴上光荣花,使得全家光荣。”

  两座小山是“上甘岭”,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是“妹妹”,还有手绘的房子、钢笔、钱、口琴……这封童趣盎然的“图画信”,满满是对家人的牵挂。

  由于担心家人惦念,李征明的家书从不讲战争的残酷。一笔一划间,除了牵挂,还有一名战士必胜的信念:“现在我已经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恐怕也很高兴吧,我还正在争取戴上军功章,回去见毛主席。”

  然而,1953年4月之后,家书突然断了。母亲一次次到镇上邮局,盼着儿子的音讯,却一次次落空。

  1954年1月,春节将至,家里终于收到一封信。然而,寄信的不是李征明,而是他的战友。信中写道:“我今日流汗流血是光荣的,是为了朝鲜人民的独立,为了祖国的安全建设,使人民和我家永远过幸福日子。”

  原来,1953年6月23日晚,第24军奉命向五圣山前沿发起反击。李征明清楚,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硬仗,每一分钟都可能是永别。大战前夕,他挤时间写下了这封家信。

  战斗打响,李征明不幸负伤,但他坚持半步不退却。五圣山一战,李征明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这封信,也成了他留给亲人的绝笔。

  当年的弟弟妹妹,如今已是白发苍苍。2020年,李晖将珍藏67年的家书捐赠出来。她说,她想让更多人看到这封来自战场的“表情包”家书。

  一字一青春,一句一家国。七十多年过去,当我们再次轻轻展开这些泛黄的家书,仿佛依然能听到那个年轻战士的心跳。他画下的不只是图画,更是一个时代的信念。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书写了对祖国、对亲人最深沉的爱。而这,也正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来路和初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16:1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徐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