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就业、社会保障、工资收入分配、人才、劳动关系等工作,桩桩件件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一头连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头连着民心民意,如何让政策真正合民意、贴民心?如何更好地解民忧、惠民生?人社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检验模范机关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从政策供给“最初一公里”和服务落实“最后一公里”两头发力,推动人社政策和服务更快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畅通民意渠道,让改革所向与群众所盼更好契合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人社部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
——通过部长信箱、“互联网+督查”平台、经办窗口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民生诉求和意见建议,为群众排忧解难。
人社部领导高度重视网民留言办理工作。针对重大信访、敏感舆情、集中投诉等来信,工作人员及时转部内有关单位和地方人社部门回应;对涉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有关政策、服务管理的意见建议和反映普遍问题的来信,转部内有关单位参阅或回应,并将来信办理情况在人社部官网公开。
整理形成《部长信箱来信季报》,盘点每季度网民留言情况,选登网民关于人社工作的意见建议、业务司局对网民问题的回应以及网民问题办理情况典型案例,供部领导和部属各单位参阅,为精准施策提供信息参考。
有群众在“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因不同地区政策不一致导致失业保险转移无法办理。”看到留言后,人社部工作人员及时协调地方人社部门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并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畅通失业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的通知》,指导各地统一转移接续规定、流程和费用划转标准,进一步畅通失业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
——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划出台之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同群众进行协商,确保决策更贴近民心、更符合实际。
出台高质量充分就业意见是党中央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就业促进司深入调研论证,赴江苏等6个省份实地走访,召开稳就业工作现场推进会,与有关部门、专家、用人单位、市场机构、基层群众访谈座谈,委托省市人社厅局和科研机构分别开展专题研究,依托驻外使馆收集国际经验;广泛听取意见,会同人民网开展就业政策征集活动,先后三轮听取地方建议,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确保文件体现民意、符合实情。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正式出台。
——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人社咨询服务体系,解答群众咨询、宣传解读政策、化解社会矛盾。
人社政策与企业、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遇到不解之处怎么办?拨打12333人社咨询服务热线,便可及时获得解答。12333涵盖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办事指南、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全服务流程,群众可通过自助语音、网站、短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渠道办理业务。设立22年来,每年接听电话量超过1亿次。
在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个人养老金全面实施等重大改革政策发布后,12333及时发挥作用,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政策、答疑解惑,引导群众了解改革举措;同时,及时报送咨询热点难点问题和意见建议,为完善配套政策、明确解答口径提供决策参考,全力保障改革政策平稳实施。
深入基层群众,以好作风办好民生实事
人社部持续深化“四下基层”制度,坚持领导带头、全员发动走进基层,亲身体验痛点堵点,在换位思考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主动体验业务流程,全面了解工作情况,倾听一线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重点调研领题机制,部党组成员每人每年牵头开展1至2项重大政策问题专题调研。聚焦就业、社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群众关切,部党组成员深入开展“民生连万家”调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自己去尝一尝。”在部里组织的“司局长走流程”活动中,规划财务司负责同志深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城西街道,以一名普通调查员的身份,实地了解人社政策落实情况,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形成了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解决措施清单。
聚焦人社领域重点政策举措和高频服务事项,部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地方人社厅局长以服务对象身份、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身份,深入办事大厅、服务窗口、企业一线,对人社业务咨询、申请、受理、审核、办结、反馈等开展全流程检验。领导干部对人社政策、经办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基层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针对性解决了一批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
——常态化组织开展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推动青年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摸实情,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为破解零工就业难题,我们就业促进司青年干部先后三次实地走访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零工市场,凌晨4点蹲守实录、沉浸体验零工求职,与数十位零工进行对话交流,全方位了解零工就业问题。”……2025年7月30日,人社部青年干部作风建设座谈会举行,12名青年同志分享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关键小事”入手,走出机关、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故事。
为了让年轻干部修好基层实践这门课,人社部建立年轻干部锻炼机制,深入开展“青年干部调研暗访”“做基层人社人”“年轻干部‘学深走强’”“攻一关、献一策”等活动,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通过“看、办、问、访”等多种方式检验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全面锤炼务实作风和工作能力。
“站在群众的角度去优化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养老保险司干部从与基层群众的聊天中捕捉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慢的问题,深入川渝地区调研创新做法,和财政部等单位共同研究定期清算机制的可行性。制定各省之间按月结算转移资金的定期清算机制,参保人员关系转出即算业务办结。该机制在全国实施推广后,转移业务办理时间将大幅缩短。
“党员干部只有以普通之我去理解群众,以公仆之我去服务群众,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实现我将无我。”在信访岗位锻炼3个月后,政策研究司一名青年干部对做好群众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围绕信访接待中遇到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方面问题,积极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建议。
聚焦群众所需,以精准服务提升民生温度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社部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民生工作思路,部署推动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重大改革,解决了一批基层和群众关心期盼的现实问题,托起了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打出系列“组合拳”。
“投完简历,不到一周企业就联系我,现在已完成签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生李翔宇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校园招聘会。他的同学余豪也收获满满:“现场有老师辅导面试,还有专人讲解绍兴的人才政策,对我很有帮助。”
1222万!这是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人社部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3.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实名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对低保家庭、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以及长期失业青年,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实行“一人一策”;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招聘、金秋招聘月等服务活动,让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奔赴”。
潜江裁缝、天镇保姆、紫阳修脚师、电力湘军……一个个劳务品牌成为抢手的“香饽饽”。目前,全国农民工约3亿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1.9亿人。人社部多措并举服务农民工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培育更多有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更多农民工实现技能就业;开展春风行动,不断完善劳务协作机制和稳岗服务机制;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落实“两优惠三补贴”政策。
稳住了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一系列支持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持续落实,牢牢兜住就业底线。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幸亏有‘新职伤’政策,不仅医疗费用得到报销,经劳动能力鉴定后,还获得了数万元伤残补助,极大缓解了生活压力。”上海外卖骑手宋文涛感慨。人社部深入推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简称“新职伤”)工作,“新职伤”无需骑手个人承担费用,全部由平台出资,按单缴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自2022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参保人数超过1200多万。
我国约有2亿灵活就业人员、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了保障好他们的权益,人社部制定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和系列指引指南,不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政策制度,积极指导平台企业落实政策,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
“哪里有急难愁盼需要呼应,哪里就有人社干部身影。”来自网友的评价,道出了人社部“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为民情怀。
【记者手记】深化模范机关建设应彰显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模范机关建设得好不好,关键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社部党员、干部秉持为民情怀,既关注宏观层面顶层设计的大局大势,又聚焦微观层面个体的所感所盼,主动俯下身,倾听群众诉求,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换位思考为群众办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支撑,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实打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人社部具象化了。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