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3日在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积极作为,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对接阶段重点,务实献策、精诚出力,助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

  (一)着力止滑回升,促进加快发展。紧扣基调,突出重点,协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止滑提速”。二次全会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广泛协商,提出建议215条。专题协商“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专项建议21份。联动召开“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工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促进“巩固回升”。三次全会围绕“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开展协商,提出建议289条。专题协商“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专项建议15份。重点督办“加快我省工业集中区建设”提案。促进“高位求进”。四次、五次全会就“稳定经济发展势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消费热点”等提出建议462条。专题协商“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专项建议15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着力转变方式,促进持续发展。

  坚持“主题”,贯穿“主线”,积极建言,促进“在加快中转变、在转变中加快”。助推结构优化。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商议政,形成“打造西部新能源高地”等专项建议10份。调研“发挥高校对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作用”、“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布局”等。组织驻川全国政协委员赴江苏考察转方式、调结构并提出建议。助推绿色发展。举办“生态产业发展”专题协商、“绿色发展”研讨会,支持和参与“2012绿色经济遂宁会议”。调研“牧区发展人工种草”,报告得到贾庆林、回良玉等中央领导批示,要求在全国牧区工作会上作出部署。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等调研视察,重点督办“加快攀西地区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启动若尔盖湿地沙化治理”等提案。参与“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成就展”,得到贾庆林等中央领导表扬。助推建强基地。围绕“四基地”建设,选择“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提升核电制造业竞争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等开展调研视察,力促产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助推规划编制。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形成《对我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若干建议》,就“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产业结构、城镇布局、改革创新、富民惠民”等重要问题系统建言,得到重视和采纳。

  (三)着力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抓住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开展履职活动。推动城乡统筹。争取全国政协来川视察、召开“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专题协商会,助推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调研“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安宁河流域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等。视察“集中连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专合组织发展”等。推动“两化”互动。围绕“‘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调研“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督办“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提案等,助推新型工业化。专题协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利用丘陵坡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45条建议。联合举办新型城镇化论坛。推动区域协调。深入调研,形成“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几个重要问题研究”报告,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在部署藏区工作时及时研究吸纳。与致公党中央联合完成“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与西部发展”调研,报告得到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重视,促进了国家建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进程。协同调研“建立资源开发补偿长效机制”、“促进川陕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等。

  (四)着力开放合作,促进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围绕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建言献策。着力形成新增长极。开展“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提出“‘一极三区’的功能定位及目标模式、路径选择”等,为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围绕“天府新区建设”督办重点提案、开展专题协商,组织专题视察3次,促进起步区加快建设。着力培育新优势。专题协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突破核心技术、培育重点企业、培育市场需求”等建议60条。视察“钒钛稀土综合利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调研“发挥军工科研优势”、“我省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等。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博览会。组织委员出访,接待境外友好访问团组,利用政协平台开展公共外交,推进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着力打牢发展基础。对西部铁路交通、水运口岸、双流航空港建设等调研论证,连续3年视察“铁路交通建设”,调研“改革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机场资源”等,重点督办“强力助推内河水运经济快速发展”提案。

  四、发挥优势,协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增强自觉自信,肩负发展使命,发挥优势、献计出力,促进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建设。

  (一)建言文化发展。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专题协商,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加强藏羌文化走廊建设”、“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等14份专项建议。开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等调研。视察“巴蜀文化遗产保护”、“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等。配合全国政协开展“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海外侨胞在中国投资文化产业情况”等调研。提交“打造三国文化、抗战文化和乡村文化品牌”、“加强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交流”等提案90多件,督办“推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提案。

  (二)投身文化实践。鼓励和引导委员参与投资文博事业、文化场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艺界委员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在抗震救灾期间创作了《我们众志成城》、《中国别哭》、《大爱有声》等优秀作品。举办“汶川地震澳门援建项目成果图片展”和“感恩奋进”、“凝聚每份爱”等文艺演出。加强书画研究院建设,开展笔会、研讨、文化交流、文化援建,举办喜迎十八大书法展、中韩书法展等活动。举办中国古典文学系列讲座20场。

  (三)培育协商文化。承继优良传统、立足当代实践,坚持平等协商、体谅包容、合作共事,发挥政协在协商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平等议事。主席会议成员分别联系民主党派和界别,遵从协商规范,尊重民主权利,大事先商量、难事多商量,坦诚协商,真诚合作。文史育人。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功能,建设文史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开通“四川文史”网站。编辑出版《多党合作在四川》、《我与人民政协》、《“5·12”汶川特大地震史料》,十届省政协履职文集19卷。编纂《四川省志·政协志》、《改革开放中前进的四川政协》。收集整理《渐行渐远的记忆》等“三亲”史料。增进团结。举办新年茶话会、中秋联谊会、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座谈会等,坚持和完善公民旁听常委会议制度,成立港区委员联谊会,邀请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列席政协全会,编辑《委员名录》,增强沟通交流和团结联谊,传播协商理念,培育协商文化。

  五、情系民生,协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助推民生工程。把改善民生作为履职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力促扩大就业。跟踪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题协商“返乡农民工培训就业”,提交“重视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鼓励社会创业”等提案105件。力促教育均衡。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积极建言,持续关注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视察“灾区重建学校运行管理情况”、“学前教育发展”,督办“发展民办教育”提案等。力促社会保障。开展联组讨论和专题议政,就“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公共产品定价机制”等提出对策建议。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职业病防治”等,追踪督办“加快棚户区改造”等提案,视察“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家新寨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状况”、《劳动合同法》等贯彻实施情况。力促环境治理。民主评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连续两年开展常委专题视察,推动相关工作改进。实地考察、现场督办提案,促进加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等问题。

  (二)协力扶贫攻坚。明确指向和重点,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着力“扶人”、“扶能”、“扶业”,促进同步实现小康。专题协商“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提出“探索藏区综合扶贫新路径”、“加快老区致富步伐”等专项建议14份。开展联合调研,推动巴中、广元作为连片重点扶持地区纳入国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视察“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资源开发与带动当地群众增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加强智力扶贫工作,向贫困地区捐赠款物,培训医务骨干、“创业兴农”村官和农民4700人次。协同相关部门为民族地区4.78万名育龄妇女开展“两检两免”服务,调研“阿坝州大骨节病及妇女‘两癌’筛查”,落实援助项目资金。加大对金口河区、名山县白鹤村帮扶力度,组织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和文教、医疗等设备,协调落实各类项目资金和物资共计6713万元。

  (三)协助维护稳定。引导各界民众认识社会稳定是共同利益、维护稳定是共同责任,积极维护和谐稳定。组织委员深入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宣传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和有利条件。发挥政协信息在舆情汇集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反映“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防止二次心理伤害”等社情民意,其中“高度关注地震灾区基层干部心理状况问题”,得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批示。调研“灾区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等。编赠《抗震救灾法律常识》2.5万册。发挥政协组织和民族宗教界委员独特作用,倡导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召开“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贯彻落实”、“民族地区法律职业队伍建设”、“大调解工作体系构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宗教活动场所重建”等调研,视察“民族地区军民共建和谐小城镇情况”等,促进社会管理与创新。五年来,共协商地方法规草案65件,组织动员法律界人士提供免费法律咨询8.6万人次;处理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4689件次。

  六、着眼长远,全面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着眼事业长远发展,加强“五位一体”的自身建设,着力解决“三个不适应”的突出问题,努力提升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发挥委员作用。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强调授课质量,对省政协委员进行集中培训,委员参训率达96%,及时培训新当选的省政协常委和市(州)、县(市、区)政协主席431人次。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抓政协委员的培训,抓住了做好政协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委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履职能力的提高,将成为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保障。”坚持情况通报制度,帮助委员知情明政。走访看望委员578人次。帮助港澳委员解决其在川企业的实际困难。推荐委员担任特邀监督员和干部公选评委。制定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试行办法,设立委员工作室,统计分析和通报委员参加会议和“五个一”活动情况,实行委员诫勉谈话和请假考勤等制度。

  (二)注重界别工作。强化界别意识,专题研究界别建设,调研“发挥界别作用”课题。制定界别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主席会议成员和各专委会联系界别制度,实行界别召集人常设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专项经费,强化工作保障。密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和其他界别的联系,支持其就“食品安全”、“人口计生”、“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开展界别协商,积极参政议政。五年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提交提案673件,其中36件确定为省政协重点提案;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用967条。

  (三)突出制度建设。积极配合省委,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精神等进行了3次督查调研,协助召开省委政协工作会、省委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重要会议,参与起草进一步加强政协工作的3个重要文件。完善提案、界别、委员管理服务、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政协会议等配套文件,制定协同互动试行办法,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制定财政、新闻宣传、情况通报、反馈政协履职成果等配套制度。

  (四)推进理论研究。把政协理论研究纳入年度工作要点,调整充实研究会领导班子、理事单位及会员,增设理论处。主席会议集中研究了“政协专题调研”、“服务大局”、“提高履职质量”、“发挥委员三个作用”、“专委会职能定位”、“政协制度建设”等12个专题,其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国政协理论研究》等刊载。建立没有“围墙”的研究会,联合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等36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2次,征集论文208篇。创办理论研究专刊。向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推荐并发表论文36篇。

  (五)加强机关建设。抓班子、带队伍、建机制、转作风,基本实现素质明显增强、效能明显提高、风气明显好转。抓学习锻炼。召开主席学习会和秘书长联系会,专题研讨专委会工作和办公厅(室)职能定位及作用发挥。注重在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中锻炼培养干部。每年组织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加强专委会工作,着力提高专委会成员和办事机构人员的能力素质。抓教育整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连续3年开展专项学习教育整顿活动,“庸懒散”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抓规范运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三项制度”,规范会务活动、公文处理、绩效管理,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抓队伍优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注重群众公认、强化实绩选人,探索选拔方法,优化干部结构,机关活力得到增强。

  五年来,省政协开展各种层次的协商议政活动143次,提交专项建议报告184份;开展专题调研114项,提交调研报告108份;开展常委、委员视察116次,提交视察报告83份;征集提案5303件,立案5088件,办复5075件,办复率99.74%;编报社情民意信息4572期,全国政协和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用1473条。共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703件次。

  各位委员,同志们!十届省政协任期的五年,是班子尽心尽责、委员有效履职的五年,是各界团结共进、事业发展进步的五年,是政协作用更加凸显、形象显著提升的五年。成绩的取得,是中共四川省委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届省政协常委会向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的工作,我们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如,配套制度不完善、协同落实力度不够;实施民主监督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委员和界别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政协干部对外交流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8日 14:44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