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6日在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今后五年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重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极为关键的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等作出了新的部署,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指明了方向。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催生了倒逼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有利于我们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重庆直辖以来奠定了良好基础,西部大开发、国发3号文件、三峡后续工作、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和制度创新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重庆完全可以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同时要看到,全球经济走出危机仍需时日,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比较突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很多。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的要求,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深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到2017年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17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银行、证券、保险及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0%左右,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到25%,离岸金融和电子商务结算额达到2000亿美元。建成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西部国际物流中心,转口货运量占比提高到50%,商品销售总额翻一番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翻番、达到4.5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终身教育体系更趋完善,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集群和城镇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6+1”支柱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5%,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主城建成千平方公里、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功能、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区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功能和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纽带功能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和47%。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效。航空、铁路、水运口岸协同发力,建成内陆地区功能完备的口岸高地。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内外资集聚地。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制度环境更加完善。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和“圈翼”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协调发展,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1.5万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充分,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建成文化强市。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水平和文明和谐程度大幅提升。

  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央赋予重庆的光荣使命,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我们坚信,通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五年后的重庆,科学发展一定会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殷实,一个经济活跃、法治健全、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兴直辖市一定会挺立在中国西部!

  三、2013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进出口总额增长2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任务。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重点要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推动工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集群发展,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发挥十大工业项目的牵引作用,促进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

  推进“6+1”工业集群。继续实施笔记本电脑、电子整机拓展、打印成像设备制造等项目,各类智能终端产量力争超过1亿台(件)。推进液晶面板、硬盘等关键项目,抓好智能手机、车载电子等集群招商。实施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项目。推动汽车整车提档升级和关键零部件项目,加大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摩托车研发投入力度。发展轨道交通、安全环保、智能制造、能源及页岩气、风电、航空整机等高端装备。加快新重钢升级项目,优化铝材、玻纤等产业集群,提高材料对主导产业的供应率。实施一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项目,促进上中下游一体化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实施千万千瓦电源项目,建成相国寺储气库,推进天然气“县县通”,抓好页岩气勘探开采利用。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振兴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推进纺织城、纸业基地、林浆纤一体化等轻纺项目。制定产业集群协作指导意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集群整体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支柱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协同创新,实施“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支持汽车、智能终端、机器人、生物医药、页岩气、效益农业等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推进工业研发千亿投入计划,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开发一批关键新工艺,形成一批拳头新产品。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扩大风险投资母基金规模,引导更多风险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深化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和转化机制,实行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发挥企业家才能,引导企业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依托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培养和吸引各类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广泛应用。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强市,支持企业实施全球品牌战略,加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建设内陆技术标准高地,推动质量控制由单一制造环节向设计、专利、制造、标准并举转变。加快重大装备数控化改造。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物耗产出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二)繁荣各类服务业,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建设金融后援服务基地,规范发展信用评级、结算清算、数据处理、咨询培训、保险代理等金融服务。做强现代物流,打造生产资料集散分拨等重点物流园区,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多式联运,降低物流费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品牌展示,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新老商圈提档升级,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的商贸、农贸项目。支持区县建设核心商圈,打造商贸强镇,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建成国际博览中心,扩大会展规模,提升会展档次。培育特色美食街,做强传统巴渝美食,继续推进早餐示范,发展便民午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打造都市旅游、温泉之都和邮轮经济,提升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天生三硚等精品景区品质,彰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培育新兴服务业。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电子交易、电子物流、电子结算三大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网店,提高网购便利性和安全性。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咨询评估、文化创意、网络增值等新兴业态。规范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检测、广告等专业服务业。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

  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汽车惠农、家电惠民等政策措施,扩大消费信贷。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家政、养老、健身、旅游等服务消费。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调控,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营造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

  (三)打造城镇集群,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坚持整体规划、产业支撑、突出特色,推动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

  加快完善城镇体系。严格规划的刚性约束和前瞻调控,搞好城镇规划和集群协调。加快主城大型居民聚居区和十大商务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流动一体化。支持万州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拓展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构架,积极推进新区开发,增强产业承接、交通集散、公共服务、应急分担等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聚合辐射能力。加快区县城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受限的区县城打通山水阻隔,拓展城市空间,促进新旧城区和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提高中心镇和小城镇运行保障能力,带动周边集镇和新农村发展。加强川渝联动,合力构建成渝城市群。

  推动枢纽型、功能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江北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建设,支持万州、黔江机场增开航线航班。整治骨干航道,打造果园、新田、龙头山等重点港口,增强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集散能力。加快高速公路黔江至恩施、合川至铜梁至永川等在建项目进度,建成涪陵至丰都、万盛至南川、奉节至巫溪等项目,新增通车里程400公里。建成城口至万源快速通道,持续改造国省道。实施主城火车场站改扩建,推进渝万、成渝客专、渝黔新线等干线建设,建成渝利等铁路,新增运营里程230公里。建设主城快速路网,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实施城镇光纤网络宽带工程,构建高速数据通道。开工建设雅安至重庆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超前谋划骨干水源项目,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增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加强市政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停车场和人行过街通道,优化次支路网,实施“公交都市”试点,继续推进畅通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继续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城市危旧房改造扫尾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智能化、制度化,消除管理盲点和死角,有效解决占道停车和经营等问题。

  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城镇化的战略支点,推动“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向区县放权、给区县让利、让区县搞活,切实改善区县发展环境。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定位区县功能,促进差异化发展。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促进园城互动。发挥“一圈”特色园区的产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一批经济强县。继续实施市属国有企业第二轮融资帮扶计划,完善“两翼”园区基础配套,增强定向招商能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交通干线,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充分带动就业的优势产业,打造渝东北特色经济板块。支持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武陵山区特色经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鼓励省际区域性边贸发展。

  (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坚持“以农民为本”,突出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在统筹城乡中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和区域布局,稳定粮油生产,壮大蔬菜、畜牧、渔业、林果、烟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深化农商对接、农超对接,促进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冷链物流和农商信息服务,提高农产品有组织流通的销售份额。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绿色产品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民增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联户经营和专业大户,壮大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鼓励和规范城市资本下乡。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促进产业增收、务工增收、财产增收,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促进机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建设农村人行便道,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加强大中型水库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增强蓄引提水能力,完善渠系配套,解决2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整村整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善农村医疗、文化、体育、邮政、通信、环保及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启动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形成一批新农村示范镇和示范片。

  做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武陵山、秦巴山两大特困连片地区为重点,健全“圈翼”对口帮扶、集团式扶贫、东西协作和国家定点扶贫等机制,加大产业、科教、旅游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20万人,改善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动态调整扶贫对象,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实现450个村整村脱贫。

  (五)加强三峡后续工作,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围绕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实施三峡后续工作项目,对库区区县给予政策扶持、转移支付倾斜和项目安排帮助,促进库区经济繁荣、生态改善和人民安居乐业。

  推动库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加大库区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力度,引导大项目、好项目向移民生态工业园集聚。加强三峡后续工作项目监管,确保建设进度与质量,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以促就业、促增收为重点,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移民就业和创业扶持体系,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困难移民帮扶力度。切实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遗留问题、当前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和长远生计保障问题,抓好信访积案化解,确保库区稳定。

  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完成绿化长江行动任务,启动库区植树造林产业化试点,推进生态屏障区人口有序转移。加强三峡水库库容管理和消落区治理,加快沿江城镇岸线综合整治。以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业点源、船舶流动源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次级河流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加强重点城镇和移民安置区建设密度管控,确保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5日 16:34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徐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