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浅谈新时期加强青年党员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辽宁丹东广播电视大学 于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所谓道德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下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现代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的高度统一。所谓道德品质教育就是个体对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的自主建构,使道德品质内化、道德行为外化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道德品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学习,一种价值性学习。我们始终明白一个真理:对于人类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互利的,其生命力正在于此。所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历史重任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这些年轻人当中不乏有很多年轻的共产党员,所以说新时期加强青年党员道德品质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青年党员道德品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回首多年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历程,笔者深刻意识到走出困境必须要改变思维方式。必须要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只有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并为生活世界所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离开了社会生活,德育就不会有目标。当道德教育走向“以人为本”,由“工具论”转向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时,回归生活便成为当前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关注青年党员的生活世界,关注青年党员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青年党员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教会他们积极建构个人正确的生存经验,增强其发展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创造新的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便成为现代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道德品质教育的确曾经取得过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道德品质教育意识和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比如说:

1.忽视教育对象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品质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受教育者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教育对象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等,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过分强调道德品质教育的外塑性

传统的道德品质教育意识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强调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尤其是在实际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过分按照自身以往的经验,缺乏对教育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品质教育严重脱离了对象个体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得他们只是作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被动服从,以至道德教育的影响无法深入其心灵深处,真正促进个体内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良好整合而生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

基于以上现实我们归纳出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认同及取向存在多样化的标准。二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互脱节。道德价值认同、取向的多样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进步的一面促进人们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消极的一面是容易导致基本道德价值的混乱。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互脱节,即是知行脱节:知而不信,信而不行;对社会及他人道德的不良非常反感,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却很放纵。

二、加强青年党员道德品质教育的操作原则

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是人,道德品质实践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应该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关照青年党员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操作原则:

1.人文关怀原则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应当对青年党员的精神世界予以关切和重视,应当为解脱青年党员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和热情,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灵的慰藉。人文关怀原则主张道德品质教育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对青年党员精神的提升,灵魂的塑造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人生意义,完善发展意识。

2.终极关怀原则  

所谓终极关怀是指关注人生最深刻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这种关注直指宇宙的本源--生命。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意义的存在,一个精神的存在。终极关怀原则在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青年党员树立人生信仰,用信仰指导生活,用信仰净化灵魂,用信仰提升精神,用信仰提供动力,用信仰保持勇气。

3.情感关怀原则    

所谓情感关怀是指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人不仅是知识、理性的存在物,也是感情、主观的存在物。道德品质教育从来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体验,情感是使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前提,是促使道德行为提升的内在动力。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3日 10:4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