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孙巨先: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嘉宾简介
  孙巨先,辽宁鞍山市立山区委书记,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访谈实录
  “只有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和他们真正打成一片,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鞍山市立山区区委书记孙巨先是这么要求的,也是这么做的。
  本期节目,辽宁鞍山市立山区委书记孙巨先做客共产党员网,讲述他和立山区的故事。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高端访谈之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访谈,我是主持人王千雪。
  鞍山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位于辽东半岛的中部,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被誉为“共和国钢都”,而位于鞍山市北部的立山区是鞍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演播室现场就请到了鞍山市立山区委书记孙巨先。欢迎您,孙书记。
  孙巨先: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孙书记,立山区作为鞍山市辖区之一,能不能先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它的基本情况?
  孙巨先:我们立山区坐落在鞍山的北部,北接辽阳市,西临我们美丽的千山风景区,东边是和我们鞍钢的厂区相邻,南侧是我们城市的中心区铁东区。我们这个城区总共面积是5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53万人口。主要以工业为主,属于是老的城区,也是老的工业城区。
  主持人:在这个老工业城区担任书记的话,平时工作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孙巨先:有,经常遇到困难。我记得我在立山区已经工作将近8年了,刚到的时候,这个区属于城乡结合部,既有农村,也有城市居住的群体,主要是以产业大军为主,我们辖区多数都是鞍钢的职工,以及中冶集团三冶公司的职工,还有一些属于是农民。那么到区里我们感觉首要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棚户区改造了。
  改造棚户区应该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又是能够促动这个区域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载体。那么要想把棚户区改造好的话,那么首先要考虑它的自然的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以及老百姓在这块生活历史传承下来的规律性,和这个城市发展总体的大的规划布局,方能够既保障民生能够改善得更好,改善它的居住环境,同时又能通过这个改造使得政府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把这个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同时它又能作为城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经济承接地。所以这样的话,我们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这个群体比较特殊,比如说有些房子比较小,但人口居住比较多,有的最多有20多口人在一个小院里居住,所以这个确权是一大难题,怎么样把产权界定好。第二,地上附着物核算补偿又是一个难题。第三个由于区域看着面积不大,但是每家每户人群比较多,甚至有的是户口所在地唯一住房的还需要扩平,像这样无形当中给建设成本,应该说是不能正常核算的,成本要加大。那么我们要通盘考虑,考虑在什么地方给老百姓还建为好,或者在什么地方让百姓移居为宜,这都是需要我们通盘考虑的。所以我们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要站在全区的角度,兼顾历史传承的过程,又要展望整个区域未来发展的这么一个总体布局和走势,去认真地把它策划好、规划好,既要让群众满意,同时又要把这个城市建设得具有生机活力和可持续性。
  那么具体我们还是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划先进行整体布局,我们主要棚户区都在河的两侧,我们立山区有一条,最早叫南沙河,现在叫万水河,一条河把我们区域一分为二,南面是将近30个平方,北侧是30个平方,那么我们就拿河做文章,把它作为我们立山区的金镶玉带,把河的改造和沿线的开发作为百姓宜居宜游,未来可期盼的这么一个美丽家园。那么我们在这个改造过程当中,首先还是考虑整个未来作为什么样的布局符合我们城区。
  我们定位是南商北工、南居北企,就是南面是以商业居住为主,北面是以工业园区为主。那么我们把土地整合之后,有些土地就要拿出来作为商业布局的、房地产布局的,有些土地就要拿出来作为工业园区的布局,这样通过土地的级差地租就解决了老百姓棚户区改造的成本和住宅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把空间整理之后,又吸纳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一些知名企业家来投资、建设、开发,我们百姓就业问题又得到了一定的保障。那么有了资金保障、就业保障,那我们的活就能好干一些,所以我们就本着既要满足群众居住的面积需要,同时又要符合大的分配的政策,又要把动迁工作依理依规合法地走下去,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有效推动棚户区的改造。
  但是我们在改的过程当中还有问题,就是最终剩下的还有一些特殊群体不宜于走的,不宜于搬的。这样如果拖时间长了,可能前期走的这些百姓盼着回迁,盼着早点入住,心里都有一个期待值,所以我们对这些群体还有一些特殊的方式和办法要保证在有效的时段彻底地把低洼水泡区、棚户区给改造出来,同时又把企业招进来,双向融合促动整个建设的步伐,资本的充盈,项目未来的拓展,移民的就业。
  主持人:孙书记您刚才提到了其实仅仅一个棚户区改造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经济发展,有民生方面,还有环境保护,要统筹这些问题涉及到大大小小的方面,那么有没有来自比如说百姓的压力,在整个过程中百姓有没有提出疑问,这个改造最终进行的到底能不能使老百姓满意?
  孙巨先:有,有这种情况。但是怎么说呢,棚户区改造多数还是群众比较拥护认可的。你们没到现场看过,我们这个棚户区是多年历史形成的,他们家的房子的基地要比正常的路面要低的很多,下雨天它就要倒灌了,而且取暖没有,如厕很难,自然环境脏乱差,垃圾铲土污水排放都在这个区域范围,所以百姓愿意自己把这个家园换成更加整洁、温馨的。
  主持人:所以都特别配合?
  孙巨先:多数都是配合的。但只是在我们具体分配方案当中,有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可能有些不愿意动,因为岁数太大了,因为有些老前辈老人家愿意在自己的小园子里种点这种点那。但我们要从大局出发,要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迫切希望和整个城市的改造,从这个角度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要做解释,去说服,还要把未来规划的蓝图给说明白,让他支持和理解,那么这样才能把这个工作能够做实做下去。
  主持人:做好信访工作其实也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了解到您在做信访工作的时候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能不能跟大家介绍一下?
  孙巨先:刚才我介绍立山区的时候,它是城乡结合部。这个区域在鞍山城区当中它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也比较滞后,居住的群体相对不太富裕,结构上属于中等生活以下这个范围。我们这个区域有几个特点,一个是老工业城区,就是鞍钢的一些厂区,包括附属企业在我们这儿,中冶集团的三冶集团公司也在我们这儿,有些企业、有些部门,就是下属企业当中有不少企业转型升级、兼并、破产、重组,这样遗留一些职工内部的矛盾问题。第二,这个区域属于城乡结合部,有一部分外来打工人员,搭个小棚或者是苦土房,就是说户口所在地唯一住房是这种情况,这是一个群体,这些群体也是相对生活比较困难的、复杂的。第三个就是我们在城市的拆迁改造当中,就是棚户区改造当中我们涉及的户主比较多,将近4万多户是危房、旧房棚户区的。这样相对来说在整个改造过程当中可能或多或少也能遗留下一些历史沉淀下来的矛盾和问题。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这个区域,低保对象比较多,残疾人相对比其他区也多一些,那么当中存在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但是,还有一些共性的事情,比如说暖气不热了和水没了、电停了,以前群众碰到这样的事情,不来找政府,只是到外面堵道。以前就是没什么事儿就堵道,但是现在知道找政府了,我说找政府起码是群众对政府的一种信任,所以我说群众找咱是好事,所以我们在群众当中是有地位的,群众有事知道找谁,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关于信访问题,我们应该带着感情,而且带着你自己这个岗位的定位,就是各部门的信访局和政府的信访局应该区分开来,各部门的信访局有自己的标准,比如说什么标准它有固定的模式,政府信访局代表政府,应该更加有一种胸怀、有一种担当、有一种责任,用多角度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做信访工作首先要做到三访:敞门接访,进门家访,到家领访。
  为啥敞门接访呢?以前的时候,就是往往有些时候群众来了,反映的甚至是建国前的事情,还有些共性的问题不是一下就能马上回答得了的,有些接访人员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躲了,就没人来接待上访群众,甚至有的信访诉求不是我们管辖范围内的,比如说鞍钢企业的事情,或者中省直单位等等。这样的话要是谁也不接待上访群众,不听他的诉说,他就很可能越过我们就到了另外一些层面上去,最后走到一个非法诉求的角度。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敞门接访是很重要的,要有首问责任制,来了要接待,起码有人听他的诉求然后给他研判。
  那么为啥说要到家家访呢,其实信访有些事情,我跟信访局探讨几个信访案例,看似表面上这个信访没有道理的成分多,或者定性叫“无理访”,实际上如果到家里去,会发现群众可能说在程序上要求的是不尽合理,但是他确实有政府值得帮他的一个方面。你比方说有个老同志,到了退休年龄,应该到社保领取退休养老保险金,但是社保没有给他,他上访,社保说是因为他个人承担的那部分养老保险没交,因为按照规定养老保险是企业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但是企业不开工资了,长期拖欠工资,他自己又没有钱交,他又是低保户或者低保边缘户。这种情况下,虽然社保不支付养老金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他既然是低保户,或者低保边缘户,政府给的低保救济能保障基础的吃穿住,但是还有其他刚性的费用支出,比如再加上看点病,钱就没有了,他自己是不是确实交不上这个钱呢?这样的话,我们从政府层面上应不应该到家去看看实际情况,如果确实情况属实的话,政府可不可以从另外救济的角度去支持他一下。第二是他企业原来有拖欠工资,我们政府可不可以把他的债权临时一部分转移到政府,将来企业破产重组时候我们可以作为债权,只有变相把他这个债权转到政府,我们替他趸交,这样他就可以享受老有所养,享受国家的政策,他就可以得到国家的政策养老保险金。实际他得了养老保险金我们政府也就不用再给他支付低保金了。
  主持人: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孙巨先:实际上是一样的,换个角度,让我们拿低保金给他也一样,我换这个角度还符合国家政策,他又觉得社会认可他了,他的价值体现了。那我们这边呢,低保金这块也不用给他发放了,实际换个角度我觉得这就是信访应该做的,到家里把第一手情况掌握之后,你再作为政府的信访角度去研判这个事情。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说家里没那么困难,我们到家里一看都清楚了,因为你到家里,要经过邻居这个层面对他的评判,社区干部对他的自然情况的诉说,我们到家里与本人又进行了心与心的沟通,这样距离拉近了,有些事情解决起来应该是更感性化一些,更直接一些,研判的相对更准确一些。
  那么到家领访呢,我们遇到好多现象就是不是告我们区政府的,或者不是找我们能解决的,相反都是脱离我们管辖范围外的一些企业、部门等等。这样我们有一个研判,比如我们提出三官一律进社区,就是警官、检察官、法官,这些到社区之后给老百姓现身讲法,国家提出依法治国,现身讲法,讲案例,让他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我们从这个方面到家里去帮他研判,研判之后觉得他是诉求有道理,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找律师或者帮他们去打这个官司依法诉求。我们有一些群体太困难的,我们还可以区内法院提出减免诉讼费,这样他就愿意走这个渠道获得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的我们一看确实有可能解决的,我们要带他找相关部门,帮他协调,协调帮助解决。有的是不行的,我们通过律师、通过法律层面给他解答清楚,把他的心结解开了,这样有些渠道可能就更能缓冲了,这就是我说三访。
  那么对政府来说,我们提出要三依一保障。什么叫三依一保障呢?一定要依理、依情、依法,还有经费保障。依理呢,人有理的你不能等人找到你再办,好多社区里,在大家身边的事情,认为人家有合理诉求,你就有责任和义务向地方党委政府反映,有理部分要尽快给人解决,这叫依理。依情呢,这个层面就像刚才我举那个例子,层面上不一定合法,但是从情理上他应该值得社会的支持,应该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照或者是扶助,那么我们从侧面,综合地统筹、研判,让他体验到一种温暖,体验到大家共同在为他解决事情。
  依法呢,就是尽量规范法律诉求的渠道。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就是说能够走法律渠道这一块的,规范、有序地通过法律研判出理,要么和解,要么法律研判,核定出到底应该如何去解决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合法的办法。第二种就是对个别既得利益的人,属于违法的或者是对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向党委政府施压的,或者是变相通过一种违法违规的形式达到自己目的的,我们要采取法律手段和措施,要依照规范有序的法律秩序,否则就容易出现侥幸害人的情况存在。循规蹈矩的百姓就吃亏了,这样的话你就把绝大多数百姓心里这种平衡度给打破了,这也不行,我们也要规范法律秩序。
  那么从目前来看,我在区里将近8年时间里,刚来的时候我记得正好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信访量是最大的。曾经一度我们进入全省非访量前20名,现在我们非访量已经在全市全省已经远远在后面了。在后面了。
  主持人:这个三访的理念是怎么形成的?
  孙巨先:三访,因为刚开始我们是把“三依一保障”作为我们处理信访问题的一个遵循标准和模式。实际在处理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几个短板,刚才我介绍那个案例也是其中一个,我说他既然这种情况可能面上看似无理的,不等于他真的就是家里没有特殊情况,所以我们到家了解去。
  主持人:所以想到要上门?
  孙巨先:所以这么想到敞门。你得接待他,而且到家里去,你说的情况我是到现场核量了。那么还有一个就是他有些情况,我们必须到家里取得第一手的详细情况之后才能给他研判,你这个到底能不能走得通,因为这个走得通不是对我们,是对他所谓的诉求部门,因为我们还有几个案例就是他有一些是要进京上访的,有时给我打电话,说“我不告你们,我上哪儿去是我的自由”。这样的话我们想到什么,到家领访去,你不是认为有理吗?我到你家去,你说清楚,是谁的事我们帮你研判。我们有一个宣传部长在春节期间接待一个老同志,告什么呢,说铁路局建国前有一个文件,里面有政策说他应该有什么样的待遇,但是建国以前的文件怎么能生效呢?后来我们宣传部长就把律师找来,把所有政策理完,他一看我们认认真真地给他寻求帮忙,查历史、查档案、查资料,寻求当时的社会背景,核对当时这个文件情况和现在的政策法规,所以他也服了,同意了,觉得他的要求是不行的。然后我记得八月十五他还特意给宣传部长送鸡蛋和粽子,宣传部长就请示副书记,说这个粽子和鸡蛋能不能接。后来副书记说你把粽子吃了,其他别接了,这是开个玩笑,就是虽然事没办成,但是他还要表达对我们用心去做、去研究、去论证的认可,他还是比较感动的。
  主持人:其实处理好了群众信访的工作,也能缓和咱们基层治理的中碰到的矛盾。其实基层稳则天下安,基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您是怎么抓的?
  孙巨先:坦率讲就是对基层,加强基层党组建设,这个我还真就是受了十八大的启发。
  因为在之前我们做区长工作的时候,主要看项目,主要看我们怎么样把区域发展壮大,怎么把这个区域气场整活,让大家都来,有人气,有商机,有落户的企业,有就业的岗位,然后有足够的财政收入,看发展。实际上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我2014年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总书记给我们讲的“四有”、“四个人”,我确实深受启发。
  从十八大开会之后,我们就提出几个想法,其中一个就是基层党建工作怎么抓,再有就是应该走依法和以德治区的轨道,同时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应该提到议事日程。所以我们提出四句话24个字,叫“巩固执政之基,强化招商引资,完善社会治理,推进依法治区”。实际我们这四句话都符合了,巩固执政之基是十八大提出来的,完善社会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依法治区、依法治国是四中全会提出来的。那么我们提出这些中心要体现什么?党在基层组织当中,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刚才你提的这个问题。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是我安排基层党组织做这做那,它就强了,我觉得不是,真正的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它是一个接地气的党组织,是个群众能够随时感受到的党组织,又是让群众能够随时受益的党组织,又是大家有什么事情知道找这个组织,那么这个组织才能真正体现出党这种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体现出党在社会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体现党组织被老百姓给予的责任和使命的担当。
  那么我们要想把这个基层党组织职能加强了,我们又想到总书记说的那句话,对我们县委书记说,说中国大地是张网,县委书记就是网上的纽扣,纽扣不牢,基础不牢。那么基础不牢,我在西藏援藏期间我们一个领导说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那么回来之后我受了启发,就是我们把我们区域也变成一张网,中国大地是张网,这个区域也是一张网。原来我们的社区干部服务老百姓,是一个社区干部10多个人,他就管这些3000、5000户居民。一个成熟的社区干部、社区书记少则6年,多则8年,才能够把这个辖区的老百姓的自然情况了然于心。你情况都不清楚,说把老百姓工作服务好,怎么可能呢?你可能用心服务了,但情况不清楚,你肯定不是最佳的服务到位者。你情况清了,就算能力差点,偏也偏不到哪儿去,情况清才能底数明。
  我们有一个灵西社区的刘娟书记,我又受她启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说我拜你为师吧,她是当了将近十七八年的社区书记,现在好多荣誉在她身上,又是全国的模范,又是先进的最美基层工作者。她是在第8年的时候,我刚才说的我们几个困难区都在她那集中,还有我们市里面下放的企业将近140多户,其中一工是最大的下放企业,这些职工都在那个辖区居住。那么她用自己服务,对老百姓那种感情,用8年时间得到了整个辖区内百姓对她的认可。老百姓有事直接打电话找她。有些人说你为啥不找你子女,子女都挺有能耐的,人说我就找社区书记,有事就找她。
  甚至有一些共性的群体,说有些企业、国企待遇相对不太合理,想去上访,都问她合适不,如果她说“不合适,我们帮你去说”,群众就都听她的话。在这个方面我就萌生一个感觉,就是一个成熟的社区,我们把网格分完之后,现在变成300多户这么一个网格,那么我们10多名社区干部,每一个社区干部大家都统领统揽了,每个社区干部你就负责这个网格,网格当中全是发挥主动性工作,原来是有被动的,有我们安排的,现在接地气之后都是主动的。
  这些网格员,当中设立片长,一个片有一个片长,由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党员担任,还有楼长,楼门长,服务直接到老百姓家门口的,然后还有党员志愿者、群众志愿者,以及两个代表一委员。两个代表是什么?就是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等等。所以我们还在考虑纪检委员是否可以去,纪检委员去有什么好处呢?还得看看你是否真接地气了,你的工作老百姓满不满意,你的执行力够不够等等。
  这些组织加一起都归网格管理,形成一个塔字型的管理机构,就来服务这300多户。一天去一家是不是一年365天就走完了,然后针对每家的不同情况,你去给他服务了。你得捕捉他家到底什么是急的,急人之所急嘛。像有老人鳏寡孤独的,有的小脑萎缩的等等,这样的老人最需要什么?肯定需要一个能一键通的手机,如果走丢了,找不着家了,一定位就知道你在哪里。再一个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应急的时候,一键按出去,我们就有人来了。
  包括今年考大学的时候,我们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就开始号召辖区内的,有车族和家属对接,有车族就帮助拉着孩子上考场,再给接回来,这样他心不慌,起码落了身份证或者准考证什么的回来取都来得及。就在这种大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社区干部出现了,有困难的时候,志愿者出现了,所以他家什么情况,我们所有的网格员都清楚,就变成网格。那么谁来领导呢?网格当中我们成立一个党组织,这是受伟大领袖毛主席启发,毛主席在战争年代将支部建在连队上,要体现党这种组织、领导、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那和平年代我把支部建在网格上,让老百姓直接看到身边有党组织,党组织就在百姓身边,这样能解决多种问题。
  一方面服务是用党员的旗帜树立着,另一方面有事情辖区的网格全管了,比如个体户、企业等,有些打工者他可能是党员,但他找不着组织,这样社区支部就是组织,你可以把组织生活在这来过,联合党支部也可。有的退休老党员关系还没转的,党组织不明确在哪,这都找到家了,直接在这里。
  然后我们还做表彰,我们七一和年底表彰,评星级的志愿者,或者是评星级的社区干部,评星谁来评,老百姓来评,300来户就评价你。评价好了,评星了,我们给表彰,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包括其他待遇。如果群众不评价你,你就干不下去了。你的工作直接由你负责的对象来回答,我们把这个组织体系建立起来,我们从服务上,从幼儿园开始,从出生到老,每个层级都要有部门负责,有体系,有人对号入座。我说的灵西社区就是,谁家出丧事了,需要办手续,社区干部直接去了,这些手续我们都给你办了。同时归口的事情,残联、妇联、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老龄办,就自己对号入座去。我们叫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既要顶层设计宏观的,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叫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有益结合。
  这是立体的从出生到死亡。那么从平面上讲,我们整个区域范围就是志愿者涌现出来,群众有了感觉,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把所有这些组织都给吸纳过来,融入到社区建设当中,这样的话就不是单独靠政府,是老百姓自主的想把它建设好的一个家园,也就发挥了大家的作用,最终形成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和规定的程序最终要转化成人民的意愿。
  这些人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是谁来同意他的人选呢?是我们党组织确定他的人选,但不是我认为你好不好,而是群众认为你好不好。既有群众的期盼,也有你的想法,又有我们党对你的要求。我们要求你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最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规定动作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形成一个上下互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我们基层党建主要的模式。
  主持人:在推进这项工作当中,群众方面是怎么评价你们这个基层党组织的,你不是说有一个评选吗?评选的依据是什么?评选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孙巨先:我对社区干部要求不是太细,是部门要求得细,实际我抓的核心就抓这么两方面,一个你的入户率,我已经在全区两三次了,专门给社区书记和社区干部开会,历史上没有过的。我直接就给社区这些干部开会,就要求你要有入户率。像双职工一直上班,你不一定能见着,但是你要先易后难,居家的,有老人的,有小孩的,这样先去。以前敲门一说是社区干部,老百姓就问是不是收卫生费什么的,他心里不舒服。所以得换个角度,干部得把百姓当亲人,你得给他办事啊,解决他问题,他就愿意让你来。所以我们首先看入户率,你抽空要入户。然后我考你,比如1号楼2单元3楼那家姓啥,或者是几个孩子,什么情况,都得知道。
  主持人:考得这么细啊?
  孙巨先:当然了,你得了解到这个情况,实际上我们这个是题外的,就是你要对他家的自然情况清楚了,才知道他最需要你服务什么。第二个,入户之后,充分利用资源,什么叫资源呢?我们不能让社区干部自己掏腰包,拿工资去给老百姓服务吧。什么是资源呢?就刚才我说的,社会各界资源,比如说两新组织、爱心团队,志愿者和我们党委政府这些部门都有资源,你怎么把这些上级部门、社会各界的资源争取过来送到老百姓的手里和心坎上去,这就得考核你了。你光串门去,你说你好,老百姓就不信。你给老百姓带来温暖,带来实实在在的、他期盼的东西,老百姓能不说你好吗?
  那么我们考核干部的时候,为什么没争取来?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部门的问题,另一种可能是你的水平需要提高能力,还是对老百姓的要求不清楚。你要真有困难跟相关部门说,部门能不帮你吗?
  所以我说有些老百姓对这方面反馈,就是基于他和社区干部,通过这个平台怎么互动的、怎么对接的。老百姓是最有说话权和话语权的,甚至他可以对我们社区干部进行弹劾。
  主持人:其实接不接地气,工作做得好不好,的确发言权是在群众手中,现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能分享一下您的做法吗?
  孙巨先:“三严三实”应该说中央抓得还是很及时很到位的,也符合我们目前在新常态下要求干部的标准和水准,实际也是给我们一剂猛药,也是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觉得“三严三实”这项工作要想开展好,干部首先要带头,要懂得“三严三实”国家提出的真正意义、目的在哪,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把这弄清楚了,才知道我“在三严三实”的教育当中,真正要改变什么,要得到什么,这变化怎么让社会感知到,用什么触动未来的发展。
  那么我们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由我们自身开始,我们理清楚了,我们带了头了,以上传下,底下要跟着走,跟着学,所以我们区域里搞“三严三实”是全区性的,不是我们处级干部,是全区性的共同研究。
  首先要解决什么呢?学习的问题。刚才我说的从政府部门过来的这些干部,好多都在事务上有宏观思路,我要攻下一个堡垒,我要拿下什么目标,真正讲学习、讲思考、讲研究理论,丰富自己内涵的,在基层还真就是短板。借此机会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学习。正好国家提出有新的要求,新常态下对干部新的要求,少了很多很多的应酬,这样你有很多时间来给自己充电了,多学学。
  我们曾经在区里提出,有四本书是必读的,但不是别的书不读,这是必读的。最早我们提出来,我们机关干部起码有四本书你必须得了然于胸,一个是党章,你作为党员干部或者是预备党员,积极分子也好。你说党章都不知道,党章要求规范的东西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能作为一个党员达到合格的程度呢?解决你是不是规范的问题。
  第二,共产党宣言,你怎么解决信仰问题。你作为党员,共产党宣言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那个小薄书你有什么记不下来的,多看几遍,我说这个得知道,它能解决信仰、历史传承的问题。
  第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总书记是一步一步从基层走上来的。他好多讲话、文章当中都是接地气的,都是与当时的工作情况相吻合的。而且在好多岗位,总书记说的那些拿过来绝对是可以作为纲领性去领悟执行的,这个对我们工作是有好处的。
  第四个就是宪法,国家推出依法治国,那我们对法律懂多少,起码我们得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还得敬畏法律,自己都不带头,你让别人怎么去学、去守、去敬畏,所以我们党员干部宪法首先得学差不多,它是国家大法。
  那么在“三严三实”的教育当中还有其他,比如总书记执政理念,包括中国共产党纪律有关条例等等,我们都要学的,包括规定书目。我觉得要从学上反思过去对照现在,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丰富自己的内涵我觉得很重要。
  再一个就是什么呢?要对照,我们主张采取什么方式呢?摸底,发放问卷。让别人来给我们提,身上有什么毛病,部门有什么毛病什么缺点。实际对我们每个干部来说,我说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查摆问题,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工作原来的风格,旧常态、新常态,抖出来,晾一晾,对照问题检验自我。
  第三个就是整改的过程。整改之后第四个是要触动区域的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人文等等,得有一个正能量能触动它。这个正能量是要什么来评判?群众能感知到的,服务对象能看到的,我们这个群体能够发现的一个强大的变化,一种正气,我觉得这个是现在我们想要做的,也是正在做的,最终也要达到的一个效果,大家形成一个合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的轨迹,形成一个正能量的气场,共同去把各项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一点。
  主持人:当好一个区委书记的确是有苦也有乐,您一定是深有体会,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最触动你的几件事情。
  孙巨先:作为党委政府,有时候多看大旋律,党的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抓经济,抓社会治理,抓民生。实际上我们应该把眼睛,有时候需要在放大的同时还需要缩小,要用显微镜看一看,我们是否在服务群众当中有了盲点和死角。我在区里八年时间,我就发现一个智障儿童,或者是自闭症的儿童不能上学了,变成留守儿童了。这个家庭的孩子我不知道北京有没有,他上哪去过自己的集体生活,比如幼儿园有没有?没有啊。那么他会引发出来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无限的牵挂,影不影响父母在外面工作的心情?而且这个群体有的还有暴力倾向,还有其他倾向,谁来把他们组在一起?我们就在做,至少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应该算是首家的,我不敢说全国,我们公办的一个新的幼儿园专门接纳的是智障、自闭症的小孩。
  我没想过效果那么好,甚至我发现我们机关的中层干部子女有这种情况的,都感动得不得了。现在发现这个规模小,现在才30多个孩子,将来还得要扩一扩。当然我们下这个决心也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大家说这些孩子整到一起要是出事怎么办。因为不是正常孩子,真正出事责任谁担着,这是有顾虑的。第二个现在经济发展这么紧张,投这些钱有没有价值和意义等等多种说法,但是我说这个群体就是我们政府服务群众一个盲点,我说起码我们要填补一个空白。第二个家长是愿意的,第三个还是得找一个空间,我们按照科学的匹配,不能一下集中好多孩子,那就出事了,还得按照一个比例,真正能容纳多少孩子,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服务团队,那一个孩子几个老师照顾,都是很精准很细腻的。
  但我说这个工作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个功德应该说群众是能感受到的,这个群体迫切希望的,所以我说我们用显微镜看一看,我们在服务当中还有哪些有盲点,应该我们做却没做到的,哪怕你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你把它解决也行,就别让它成为盲点,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感触。
  主持人:如果送给咱们在基层的党员干部一句话,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孙巨先:人民信赖咱们,组织看着咱们。
  主持人:谢谢孙书记今天做客我们的高端访谈,也谢谢网友们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相关访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