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系列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部署的内涵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完成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

  一、深刻认识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重大意义

  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问题,关系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体现了我们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客观要求,指明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突破口和重点任务,抓住了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在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做大“蛋糕”;也要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分好“蛋糕”。要把两方面很好地兼顾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这是我们党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准确把握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有机统一的重要结合点,准确把握了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和激发调动全体人民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统一的关键环节。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增强动力和活力,才能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本世纪头20年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到2020年,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只有着眼于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收入分配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是解决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分配不公等突出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和要求,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才能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才能团结人民、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总之,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关于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重大意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二、正确认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传统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了收入分配制度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践证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没有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由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体制改革还不到位,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收入分配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二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呈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2010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3.3%下降到47.8%,在国民收入中,政府收入占比由14.5%提高到18.0%,企业收入占比由17.9%提高到21.6%,居民收入占比由67.6%下降到60.4%。三是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部分行业企业高管人员收入畸高,与一般员工收入差距过大。一些领域法律不健全、政策不规范、管理不严格,各种隐性收入大量存在。在自然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改制等领域,通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商业贿赂等违法活动谋取非法利益问题比较严重。另外,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权力比较集中的公共管理领域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对于收入分配领域的这些问题及其成因,我们要有清醒认识。一方面要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很难避免,也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一是我国区域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客观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一定时期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相对短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容易形成这些要素收益挤占劳动报酬现象。四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使提高劳动报酬面临较大压力。五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一部分人的财富较快积累,使居民财富差距扩大。这也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初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造成的。一是经济领域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一些资源性行业企业以低成本甚至无偿使用公共资源。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就业市场化和要素流动不充分。一些行业竞争不充分,一些企业依靠垄断获取超额利润。一些行业门槛过高,限制社会资本进入参与竞争,固化了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二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工资制度不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偏低,随意性大,强制性不够。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滞后,还没有建立体现同地区同岗位同工同酬和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差异的工资决定及调整机制。三是再分配领域改革滞后,调节机制不完善。税制改革滞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较弱。现行个人所得税难以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调节居民财富的税制不健全,不能发挥对存量财产调节作用。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保障水平差别较大。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都不是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问题,而是改革不到位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改革发展的办法去解决。

  三、增加居民收入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要切实扭转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趋势,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出让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提高上缴比例。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和国有资本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支出的机制,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处理好按劳分配为主体与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第一,要加大劳动报酬保护力度,以体现按劳分配在基本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改革完善工资制度,缓解初次分配领域不公平的问题。建立规范的最低工资制度,有效保证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随国民经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随着物价水平变动及时调整。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第二,完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和条块分割,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规范的要素市场,更好发挥市场在要素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防止资本、管理等要素超额分配,防止非市场因素参与分配。

  (三)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健全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对于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大对城乡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城乡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增加对“三农”的转移性支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对不具备生存和致富条件的地区,加大移民扶贫力度。二是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在税收中的比重。改革个人所得税制,研究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纳税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建立健全调节存量财富的税收制度。三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好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发挥慈善事业在调节收入分配和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补充的作用。

  (四)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立法、完善制度,有效保护居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收益。一是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缩小存贷款利差,保护存款人权益。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明确和落实分红制度,持续回报股东。支持社会保险基金积极稳妥地进入资本市场,并将投资收益划入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实现保值增值。二是在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基础上,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研发大众化理财产品,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发挥机构投资者专业理财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创业投资规范发展。鼓励居民金融资产投向实体经济,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三是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以及社区合作、专业合作等合作形式,鼓励农户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设备、技术、资金等入股,拓宽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加强收入分配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切实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一是健全工资保障机制。针对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企业,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打击恶意欠薪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二是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资外收入、非货币福利。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各级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加强事业单位创收管理,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职务消费。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三是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探索实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收入。加强国企改制、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出让、工程建设、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依法严肃查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操纵股市、内幕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违纪违法行为。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4日 06:10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