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一百堂党史课丨百年真理之甘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望道,你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你。”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陈独秀从陈望道手中接过一叠文件后,难掩激动。这份文件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本小册子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以彻底的理论逻辑、富有激情的文字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在《民报》《天义报》《译书汇编》《德意志革命家小传》《新世界》等书刊上介绍《共产党宣言》及其思想,但都是零星片段式的摘译。对一些急需了解和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求索者而言,只言片语是不“解渴”的。

  1919年6月,《星期评论》在上海创刊,提倡新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激励工人运动。编辑部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提上日程,开始物色合适的译者。邵力子举荐了一人——“能承担此重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也。”

  为什么选中陈望道?据陈望道之子陈振新介绍,“要完成这本小册子的翻译,起码得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二是至少得精通德、英、日三国语言中的一门;三是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日语、汉语的功底都很深厚,所以获得了邵力子的推荐。

  年底,陈望道带着原版《共产党宣言》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村过春节,开始以“平时译书五倍的工夫”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避开人来人往,陈望道躲进了老屋一间僻静的柴房,一日三餐饭菜都由母亲送来。因潜心译书,吃粽子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非但浑然不觉,反而说“味道甜得很”。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生动再现了“真理的味道”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个怪物就是共产主义。”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斟酌,陈望道敲定了译文中这不同寻常的第一句话。“就这一句话、一个词,他考虑了三天三夜。我父亲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本书翻译出来要让更多人能看得懂,能够通俗易懂。”与其它翻译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相比,语言学家陈望道的版本言辞通俗而优美,充分展现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1920年夏天,上海市拉斐德路(现复兴中路)成裕里的一幢石库门内,印刷机轰鸣不歇。一张张浸润着“真理之味”的纸张被倾吐出来,并装订成册。

  由陈望道翻译并带到上海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从这个藏在民宅里的印刷厂流向了千万进步青年,点亮了他们的信仰之光。也是在这一年,众多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在全国各地成立。首版后的六年里,中文首译版相继印行了17版、数十万册。

  白色恐怖时期,《共产党宣言》被定为禁书,不准再版,见之即查缴。陈望道被冠以“《共产党宣言》译者”名号,多次险遭毒手。他在给后辈郑振乾的信中写道:“反动派在那白色恐怖时期常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我的头衔……要你怕,要你不敢动。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

  在《共产党宣言》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一旦懂得“真理的味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愈发深厚。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共产党宣言》译文出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9000多万共产党人继续追寻“真理的味道”。

  现在,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活跃着一群年轻人。这里是陈望道曾经的寓所,也是如今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年轻人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这支队伍由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党员联合组成,专业覆盖文、社、理、工、医各个学科方向,年均讲解达700多场。

  作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博士生钱威丞对《共产党宣言》的感召力有特别真切的感受。据钱威丞回忆,有次他带领新闻学院本科生参观展示馆结束后,一位学弟举起手来说要入党,因为“被马克思主义说服了”。接下来一年里,这位学弟坚持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论著和文献,分享给钱威丞9.35个G的学习材料,分类清晰、目录齐整。“这是我们这支队伍能为红色基因传承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