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在历史长河中延续,随后最有名的记录者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在他的名篇《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名句,其中,辟芷、秋兰都是香草,说明这时的香包已经有了“香”味。再接下来的两汉、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古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由于可以随身佩戴,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当时,香包成了紧俏的商品,佩戴香包、香囊也成为一种“时尚”。
2001年出土的千岁香包,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时香包的样子。香包由于大多随身携带,还曾被视为定情之物,男女相送,互表心意。就这样,在数千年的延续中,防疫品、装饰品、爱情的信物,香包、香囊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功能和情感。特别是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制作和佩戴香囊,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民俗之一。
如今,香包绣制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现在的香包造型更多样、材质更丰富,填充物类别更多,使用场合也更多元,但其中蕴含的驱邪纳福、吉祥平安之意,却从古至今连续不断。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