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课件信息
  • 系列报道《擘画新蓝图》

    系列报道《擘画新蓝图》深入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主要内容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从11月13日起,《焦点访谈》推出系列报道《擘画新蓝图》,独家专访权威人士,深入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第一期首先关注“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方针。

  2025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这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中央改革办专职副主任丁国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成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容驾驭复杂局面、科学谋划战略部署、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取得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重大成就。全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科学判断‘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地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两个词概括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历程。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来概括这一发展历程。这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解读:一是从我们所处的环境看,过去五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还受到世纪疫情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仅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新成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二是从我们取得的成就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迈上新台阶,‘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了良好开局。”

  “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如何规划下一个五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建议》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沈丹阳:“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经过‘十五五’‘十六五’两个五年的不懈努力。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十五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夯实基础、全面发力,这八个字是理解‘十五五’时期重要地位的关键词。夯实基础就是要更加关注对发展和安全具有基础性影响的事,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使发展根基更稳、韧性更强。全面发力就是要锚定目标,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协同发力,实现系统性突破、整体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稳步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如何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正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建议》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田培炎:“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全球安全问题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红利削减。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个别国家对我国实施全方位围堵遏制打压,增加了我国外部环境压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等等。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在发展中着力加以解决。”

  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建议》指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

  田培炎:“从国际看,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我国在部分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新技术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广阔,有利于抢占技术和产业发展先机。全球治理赤字加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了‘稳’的支撑和‘进’的动力,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从国内看,我们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包括党的全面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有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这些都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有信心、有底气,发展还要有方向。《建议》提出了“五个以”“两个推动”和“一个确保”的发展要求,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沈丹阳:“《建议》为我们指出了清晰的发展路径,阐述了发展的中心、主题、根本动力、根本目的和根本保障,对‘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二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四是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些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既与前几个五年规划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

  丁国文:“在原则表述上有变也有不变,不变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这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改变和动摇。与此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在不断变化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概括。‘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这些思想理论创新成果的集成和运用。”

  六项原则中,“坚持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对《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是在我国发展条件和增长方式深刻变化背景下,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则是第一次作为必须坚持的原则出现在党的五年规划《建议》中。

  丁国文:“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这本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单独列为一条也是有深远考虑的。也就是要加快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经济秩序。从‘管得住’到‘管得好’,一个字的改变,体现出优化政府监管、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更高要求,说到底,就是要推动实现市场有效有序、政府有为有度。”

  沈丹阳:“要坚持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破解突出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同时,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建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这些主要目标的设置坚持了系统观念、突出了战略导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中国式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追求的是各方面都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因此《建议》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安全发展要求,把‘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贯通起来,聚焦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关键因素,着力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以五年阶段性目标完成来支撑现代化战略接续落实。”

  《建议》设置的主要目标,着眼影响实现现代化阶段性任务的突出问题,作出针对性部署,反映了时代特色。

  陈亚军:“比如,为确保到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潜力要得到充分释放;比如,为确保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快速突破、并跑领跑领域要明显增多;再比如,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要求,以体现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导向。这些目标突出体现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此外,《建议》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列为主要目标之一,与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目标指向上一以贯之、重大部署上接续递进、施工周期上高度重合。

  丁国文:“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是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同三中全会相比,有些改革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再写入四中全会文件,目标任务落点更实、举措更新、路径更明。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统筹好两次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推进,合理安排改革先后顺序、推进节奏、出台时机。”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十五五”规划建议勾勒的发展蓝图,不仅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方向,也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跃上新台阶。

  沈丹阳:“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航掌舵,是我们实现‘十五五’目标的最大信心、最大底气。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一定能够把‘十五五’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