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投入的过度依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三项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发展成果丰硕。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87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上升到1.84%。201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1]288.3万人年,比2002年增长1.8倍。技术市场成交额4764亿元,比2002年增长4.4倍。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顺利载人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图8 2003-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四、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12.9%。2011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比2006年下降28.3%,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8.8%,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6.8%,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5.3%,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钢综合能耗下降6.6%,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0.1%,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0%。高耗能行业发展得到抑制,部分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为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并不断提高加价标准。出台支持节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贷款实行差别定价,严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改善环保领域的直接融资服务,大幅增加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减缓。200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4.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和14.29%。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255万立方米,比2002年末增长2.1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2011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6.3%,比2005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8.8%,比2005年提高28.7个百分点。

  图9 2003-2011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变动情况

  图10 2006、2011年我国单位综合能耗比较

  注:统计标准为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

  五、完善落实区域发展政策,区域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部署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政策,系统制定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在各项政策支持和各地区努力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支线机场、干线公路相继建设完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快速发展;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国有企业、国有林区垦区等多项改革扎实推进。各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02年提高1.3、2.0个百分点。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

  图11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生产总值全国占比

  六、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进展明显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也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城镇总人口比2002年增长了37.6%,乡村总人口减少了16.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2年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加1195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为47.0%,比200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

  图12 2002-2011年城镇化率

  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自党中央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农村水、电、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2011年全国县乡公路里程达160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26万公里,东部和中部“村村通”公路目标已经实现,西部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通过实施饮水工程,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图13 2002-2011年县乡公路里程

  七、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发展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通过大力支持扩大就业,提高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提高退休工资,不断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水平和覆盖面,三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增产增收、优质增收、提价增收、务工增收、补贴增收,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较快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收入持续增长,吃穿住用等均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增长3.1倍;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

  图14 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情况

  图15 2002-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比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都有所加强,农村居民的各项保障也逐步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中。 201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391人,比2002年末增加了13654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为14317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了4135万人。特别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继免除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又一重大政策,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重大实践。2011年末,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的1914 个县(市、区、旗)和4 个直辖市纳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的1902 个县(市、区、旗)和4 个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国家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约为60% 。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参保人员3.3 亿人。

  回首过往,结构调整已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展望未来,转变发展方式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协同推进,推动兼并重组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举,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协调好政府和市场、外需与内需、工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保护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注:

  [1]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为国际上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6日 15:49 来源:中国政府网 编辑:王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