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技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怀进鹏:深刻理解 勇于实践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听了十八大报告,作为一名科技与教育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又感到压力,主要谈三点认识。

  一是从全局高度理解和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既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又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把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更是进一步坚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当前,世界科技和产业格局孕育新的变革,我们要从全局高度,审视全球范围内第三次工业革命袭来的浪潮,进行国际性、系统性思维和判断,通过政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的协同融合,开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从时代使命理解和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强调,创新驱动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这与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密切相关。研究型大学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但不能仅停留在知识运用和技术攻关,而要据此发现并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源头”问题进行持续研究,选择企业不能干、不想干,但又是必须干的事,使研究创新既源于行业产业的重大需求,又能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北航办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也得益于创新驱动,得益于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今后,我们将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加快推动交叉科学研究院建设,积极应对大学在知识创新体系的贡献力,努力成为世界知识创新体系的关键和前沿;我们更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实施先进工业合作伙伴计划,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与航空航天及信息领域的实质性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并通过“工业讲席教授”等高端人才互聘机制,和“专利与资源共享”等利益分配与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哑铃型”良性发展机制和协同创新格局。

  三是从历史责任理解和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新起点,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融入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之中。研究型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殿堂,更要积极推进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质量科学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科教结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倾力推动在创造知识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同时,创新源于深厚的基础,创新的基础是厚积薄发,我们将继续加强“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发展,推动建立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和有机结合的新机制,以传承、开放、超越的精神,推动实施北航人才行动计划白皮书的各项任务。

  张杰:大学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想结合我担任六年大学校长的思考和经验,谈一点体会并提两点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加强创新意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但创新的引擎和源头是什么?如何建立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来看一下在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大学所发挥的作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要素驱动的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中叶到目前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驱动的创新发展时期,大学除了继续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外,还响应社会的需求通过自身的变革及建立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的功能,成为了美国第二个发展阶段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促成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航天、70年代的电子、80年代的软件、90年代的互联网以及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等五次技术和产业革命,带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五次跨越式发展。

  在我国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时期,中国的大学也应该要大有作为,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源泉。这是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的大学应该加快构建与完善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创新发展体系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首先,要建立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次,要建立卓越的创新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创新要素的输出和创新生产力的转化,并带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最后,要建立卓越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发挥文化创新功能,形成创新文化,增强创新能力,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引领时代发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提两点建议。第一是希望能充分认识大学与社会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大学除了是社会的人才成长体系外,还是社会的创新发展体系和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引领体系。第二是希望能更加注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另外两个重要要素,即创新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设。在国家研发经费的投入上,进一步加大日常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投入,在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少一些项目经费,多一些日常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投入。建立保障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人事制度和薪酬体系。

  戴厚良:努力建设创新型企业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石化作为特大型国企,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强化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责任重大。结合会议精神,我们将做好三方面科技创新工作的实践。

  一是把握未来,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根据中石化党组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我们初步制定了《中国石化2030年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强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绿色低碳、引领新兴、差异特色、支撑一流”的科技发展战略,提出集全公司之力,发挥一体化优势,重点创新突破一批战略性新技术,提升和完善一批核心技术,深化一批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将努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支撑。

  二是实施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石化“一个整体,四个平台(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新领域及公用技术),统一计划,集成开发”的科技体制,加强内部产销研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外部产学研结合,努力使中国石化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科技开发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努力实现“产业制造”带“产业创造”。

  三是着力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合石油石化实际,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文化和推动力量;坚持着眼未来市场和差异化市场,把握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发挥中国石化上中下游一体化优势,形成协同创新;坚持转变创新方式,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坚持开放式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搞科研;坚持人才为先,崇尚科学精神。重点突出页岩油气、生物燃料与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领域技术突破,保障未来我国能源安全,奉献绿色清洁产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8日 12:18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