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西安纺织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实践效果:生态文明建设的“聚合效应”显现

  核心提示:生态改善、区域档次提升、招商引资上台阶……生态文明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带来的是经济跨越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地区文明程度和公民文化素质提高的“聚合效应”。

  纺织新区找准了“生态”这个突破口,以“生态”为主线,打开了老工业区改造这扇沉重的大门,走出了一条旧城改造、产业转型、河流治理、提升文化内涵的复合式“生态文明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西安市灞桥区区长、西安纺织新区管委会主任贠笑冬深有体会:“老工业区的改造是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河流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并非砌坝拦河、修建公园或植树造林之类的工程建设,而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有效利用自然的态度及生态艺术创作,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同时也是一种为老工业区改造制造绿色血液的过程。”

  纺织城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最幸福的当属浐、灞河两岸的群众。萧索的街道、冷清的院落、破旧的厂房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栋栋新楼和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站在湿地公园的秀水廊桥上,陈师傅望着远处飞翔的白鹭,感慨万千:“现在我住上了新房,和妻子实现了再就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呀!”

  如今的纺织城,“城在绿中,绿在城中”,老百姓出门就能见绿。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纺织新区管委会全面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全方位实施了沿路植绿、空间布绿、沿河造绿等一系列工程,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增加。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招商引资,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从过去单一的纺织产业扩大到纺织产业链加工、现代服务业、商贸等多个产业,为辖区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了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纺织新区管委会提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纺织新城、促进充分就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把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扶持和保障机制,确保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湿地公园的运营需要大量保洁、绿化、安保人员,这给周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渠道。目前,在公园里从事各类服务工作的村民已达300多人。这还只是公园一期的工作人员,等二期建好后,还能再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依托现代服务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下岗职工广泛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支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不懈努力,基本解决了纺织城地区就业问题。

  纺织新区管委会紧紧围绕“旧城改造”这一难题,创新举措、攻坚克难,下大气力提升旧城区配套功能、强力推进浐、灞河两岸的城中村、棚户区、旧厂区改造,不断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3年来,不断加大纺织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先后实施了纺西街、纺一路东延伸、纺四路东延伸段等10多条道路的改扩建工程,同步实施配套管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亿多元。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纺正街的改造,届时纺织城旧城区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纺织城新区投资110万元,为55栋居民楼修理屋面3.3万平方米,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多方谋划结束纺织城几十年定时供水的历史,大大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方便群众的生活。

  针对社区孤寡老年人多的特点,纺织城新区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养老新途径,创办了以老年人饭桌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负责老人每天的午餐和晚餐,以成本价收取就餐费用。服务站还设有图书室、老年健身室、保健室、棋牌室、休息室等娱乐活动场所,不但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实际困难,还解决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了地区品位,促进了招商引资,加大了产业转型,为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纺织新城、提供就业岗位的改造目的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现在,纺织城地区新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结构调整成果显著。在三环沿线形成产业带,以堡子村、新市为核心形成新型商贸服务产业聚集区,依托现代纺织产业园区打造形成洪庆新型工业走廊,在浐灞河沿岸形成亲水型房地产和总部经济体项目,纺织城地区已成为西安最具经济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纺织城地区从一个老工业区到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不仅印证了西安纺织新区管委会和灞桥区高瞻远瞩,坚持生态立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地区综合改造,勇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行者的勇气,也完美诠释了生态环境改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深厚内蕴,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纺织城地区综合改造一业变多业、老城变新城、建设宜居宜商的美丽新区奋斗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5日 05:3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