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关于健全党员教育工作体系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湖南益阳南县县委组织部 陈治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创新教学模式,开发实用教材。近年来,南县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开发实用教材,呈现了不少亮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教学内容是重点,教材是关键,我们采取了“中央要求+党员需求”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对培训的内容精心挑选,既要达到中央《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提出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广大基层党员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求。本着以上出发点,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是从中央要求出发,精选党性教材。中央要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放在首位,但我县实际是,基层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理论性的教学内容领会起来比较吃力,于是我们对相关教学资料进行了精挑细选,尽量选择基层党员易于理解接受的教材,如《党的基本知识简明读本》、《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党建文汇》、《党支部工作》等。此外,我们还组织人员就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势任务、法律法规和党风党纪等教育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教材。二是从地方实际出发,精选特色教材。南县地花鼓艺术是湖南花鼓戏的前身,它起源于清初,经历了清代嘉庆年间的清发展期、清代道光年间的兴旺期、解放后土改和人民公社合作化时的鼎盛期。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地花鼓解禁复苏,逢年过节又重新活跃在街头、村野,是南县影响深远,最为广大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2011年,南县地花鼓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影响力与日俱增,2011、2012年,湖南省文化厅、益阳市人民政府先后成功举办湖南省首届、第二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在省内外掀起了一股弘扬地花鼓艺术的热潮。南县在党员教育培训过程中,紧密结合这一艺术形式,着力挖掘本土特色教材,聘请宣传、文联的专业人员改编、撰写剧本,送戏下基层。《采茶》歌颂宣扬党的农村新政策、《李青天办案》宣扬反腐倡廉、《好戏闹湖乡》提倡文明新风尚,这些剧目化深奥的政治理论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浅显道理,得到了基层党员群众的充分肯定,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反响十分热烈。三是从党员需求出发,精选个性教材。为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南县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按需施教,分类施教,针对党员的特别需求,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各领域专家量身定做,编写个性教材,对党员进行专项培训。如每年春耕生产期间,组织农业部门专家到乡镇、村进行早稻抛秧技术的现场培训;冬修期间组织水利部门专家到基层进行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指导等。南县太阳山葡萄园艺专业合作社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示范社,带动130多户农民种植葡萄,南县多次组织老科协、科技、农业部门专家编写葡萄种植、加工教材,上门指导培训,激发了党员、社员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服务中加强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中体现服务,使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已逐渐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党员积极性不高。主要集中在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和流动党员。这些党员白天大都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工学矛盾问题较为突出,专门组织集中教育培训不大可能,主要以党员个人自学为主。而对党员个人自学的考核监督还不够完善,也难于落实。

二是机关党员培训形式单一。很多机关党组织还是以读报、读文件或观看一些电教片为主,形式也比较枯躁、单一,党员兴趣不大,难以收到实效。特别是一些党员人数较少的机关单位。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15:5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