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⑧——“默默无闻”的大师彭桓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彭桓武教授

彭桓武教授

  彭桓武领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然而,在无数光环之下,彭桓武却仍保持着最初的简单朴素与云淡风轻。

  “回国,不需要理由!”

  1947年,在国外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的彭桓武,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选择。当年夏天,他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和云南大学的聘书。他选择了条件艰苦的西部边疆,辞别英伦,辗转香港,回到了阔别数年的祖国,在云南大学当起了物理老师。在云南大学,彭桓武开设了“物性论”“高等电磁论”两门课程,均填补了云南大学的空白。为了筹备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彭桓武更是废寝忘食。当时,他与好友顾建中教授常常深夜结伴去昆明正义路吃些点心充饥,而后再折回实验室准备第二天学生的课程实验,直至天色蒙蒙发亮。

  多年以后,有人向彭桓武这样问道:“当年您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彭桓武回答:“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都是大家干出来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苏联撕毁了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全面撤走专家,停止供给资料设备。1961年4月初,中央决定调彭桓武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顶替撤走的苏联专家,负责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正如当初回国时的毅然与坚决,他说:“国家需要我,我去。”

  1984年,以彭桓武为首的10位科学家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按国家规定,这项一等奖的唯一一枚奖章应授予名单中的第一位获奖者。可当九所的同志把奖章送去时,彭桓武却坚决谢绝,并且说:“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

  大家再三劝说,他才同意留下奖章,却同时说:“奖章我收下了,现在这枚奖章已经归我所有,我有权来处理它。请您带回去,就放在研究所,送给所有为这项事业贡献过力量的人们吧。”随即,他提笔写下了14个字:“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此后每当有人提起他在核武器研究中的贡献,或者媒体采访时,他都会正色道,这“都是大家干出来的”。

  “学生是不能拒绝的”

  彭桓武做了一辈子学问,也当了一辈子老师。他对学生的爱护,更是远近闻名。到了晚年,彭桓武还坚持经常给学生作报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他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成长经历为例,讲出自己的看法和对学生的期望。

  在一次学生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彭桓武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在确定论文评语时,委员会大多数成员都认为论文中的一项计算还不够完善,结果意义不大,不必在评语中提及。不料,彭桓武却表示不同意。他提出,这个计算虽然不够完善,但办法却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别人还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最后,彭桓武为奖掖后进,用沙里淘金、泥中觅珠的良苦用心,说服了大家。

  为了学生,彭桓武甚至有点“六亲不认”。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彭桓武的亲家李淑想去看望他,给他打电话。他却说,有几个清华的学生正在他那里,并说这些学生“自己找上门来,要和我聊一上午呢”。听闻这个消息,李淑担心彭桓武会过于疲劳,没想他却回答道:“学生是不能拒绝的。”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辞世。他的遗体器官捐献给了医院进行医学研究,并将毕生的工资积蓄近50万元捐赠给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他还留下了这样一份亲笔签字、令人动容的《彭桓武遗嘱》: “丧仪从简,不举行任何会,骨灰不存任何公墓。骨灰与刘秉娴(彭桓武夫人——编者注)骨灰合并,由遗嘱执行人按遗愿归返自然。‘两弹一星’金质奖章赠给国家一级的军事博物馆。书赠理论所图书馆。请注意玻恩签名赠予我的一本Atomic Physics有纪念意义。上网的电脑及相连的打印机各附件与桌和转椅,应归还理论所,并告知公司停止上网……”

  延伸阅读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①——钱学森归国记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②——“大音希声”邓稼先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③——郭永怀用身体保护绝密资料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④——朱光亚:此生不需浮名伴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⑤——王淦昌:以身许国探秘原子世界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⑥——钱三强:为蘑菇云升起而奋斗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⑦——“克隆先驱”童第周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7日 13:54 来源:中国人事组织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