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⑨:坚持不懈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坚持不懈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进一步深化中国对外战略思想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党中央汲取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精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时代特征和矛盾运动规律,准确把握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化特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新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哲学精华是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思想渊源

  “和合”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哲学思想的瑰宝。“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契合、结合。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先哲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本质的概括,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被普遍接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历史上,中国虽几经兴衰,但“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理念却牢牢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思维与方式。只有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互利互惠、平等合作,世界才能实现共同繁荣。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形成,既是国家利益的驱动,也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延伸。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理论依据

  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规律是指对立统一规律,它是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和谐世界理念正是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自觉运用,是对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存在的认知。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同时,矛盾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是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相互排斥,这是斗争性。和谐世界主张并不否认矛盾双方的对立,恰恰相反,它承认矛盾,同时又主动在矛盾统一体不同方面的对立中寻求同一,并为它们转向统一创造条件。和谐世界主张不是空想,它并非为人们描绘一幅虚幻的“世外桃源”画图,而是面对现实,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努力降低对抗、减少冲突。当然,和谐世界的建立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艰难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国际社会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各国人民需要锲而不舍地奋斗。建设和谐世界主张旨在激发各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追求,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凝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福祉为依归的博大胸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交往构成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实践基础

  对于构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对外工作中不断进行艰辛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大战略判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显然,我们党对建设和谐世界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国际局势的演变在不断完善、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外战略思想,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对外交往的丰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亚非峰会时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同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作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发言,对建设和谐世界主张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2007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重申了这一主张。

  由此可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历来所倡导的世界秩序观的结晶和升华,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对外战略思想和对外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里程碑。它充分显示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卓越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胆略和气魄、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宽广胸怀以及巨大的理论勇气。

  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符合时代潮流和世界人民共同愿望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代代相传,繁衍不息。近代以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冷战的摧残,人类文明遭到极大破坏。在经历了兵连祸结、生灵涂炭之后,世界人民倍加珍惜和平、更加渴望发展。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既迎来难得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不懈追求。

  (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上升,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地缘政治格局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成为牵动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调整的重要因素,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它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几个世纪以来基本由西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资源、资本、产品、信息和人才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各国相互影响加深,地区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合作进一步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能源、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将形成新的科技革命浪潮。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求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二)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新的风险和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远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发达经济体尚难摆脱经济低迷局面,欧债危机阴影挥之不去,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盛行,国际外汇、证券、大宗商品市场持续波动,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滞后。面对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各国加紧调整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全球能源资源和市场争夺进一步加大,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国际安全风险呈现多元化趋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强化军事同盟、加剧军备竞赛的倾向回潮。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和极端宗教势力猖獗,防扩散形势依然严峻。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加速地区政治生态变化和地区格局重组。亚太地区的影响上升,有关各方加大在亚太的战略投入和博弈。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走私贩毒、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各国的政治社会稳定。

  (三)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

  纵观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让人类共享和平、安宁、繁荣的21世纪?毋庸讳言,和平是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发展是和平的必要保障,人类社会如果不能实现普遍发展甚至倒退,那么维护世界和平将成为一句空话。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联系日趋紧密,利益交融不断加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任何国家如果单独应对攸关人类生存、安全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加强协调以同享机遇、携手合作以共克时艰,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既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利益需要的必然选择,也顺应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三、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进行深入的阐述,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强调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是对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进一步深化,使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理论意蕴更加深厚,实践意义更加突出。

  (一)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要坚持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相互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都有权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坚决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倚富压贫。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缔造和平、维护和平、建设和平方面的核心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摒弃冷战热战思维和我赢你输、我兴你衰、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观念,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只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各国才能和睦相处,共享世界和平与安宁。

  (二)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璀璨夺目,相映成辉,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目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不应该成为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的鸿沟,更不应该成为不同文明相互冲突的理由。文明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僵化衰落。要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偏见,鼓励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包容、不同历史文明相互借鉴、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合作,才能使人类社会延绵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下,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既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动力。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有、财富分配、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均等,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持久稳定增长。从根本上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发展;没有最不发达国家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繁荣。只有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才能最终带动全球总需求扩大,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必须推进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进程,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格局。稳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环境、贸易、发展共赢。

  事实将证明,在国际关系中大力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有利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热爱和平、渴望发展的人民所接受。

  四、中国将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建设和谐世界既是人类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国际社会的紧迫课题。中国不仅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先行者,并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借鉴其他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也是我国对外战略的庄严宣示。当然,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受人摆布、遭人欺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受尽外来侵略、掠夺和压迫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中国的国家安全仍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坚决维护中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安全与合法权益。我们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是讲原则的国家,我们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我们主张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认为,把中国这个超过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对世界负责任的重要体现。中国将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发展水平,更积极务实地参与国际事务,按照能力、责任、权利相一致原则,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同各国一道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

  (二)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中国的发展从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而是努力寻求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将加强同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继续以建设性、合作性方式支持欧盟解决主权债务问题的努力,同时关注有关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继续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提高其自主发展经济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努力缩小南北差距。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应对国际经贸摩擦,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及国际规则的修改或制定,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有利的国际制度保障。

  (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将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我们认为,大国之间应增强战略互信,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有效管控矛盾,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巩固睦邻友好,营造和平稳定、互利合作的周边环境,努力使中国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稳妥处理中国同周边一些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捍卫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联合自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支持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各国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既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以宽广的视野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同外国议会、军队、媒体、智库和民间团体的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我们将矢志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8日 04:3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