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第一个到访延安的外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在陕北红色根据地采访的外国记者。他的到来,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外交大门。

  斯诺在陕北采访的四个月中,以客观公正的笔触,把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本书把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实况向世界公布出来,受到国际社会极高评价。

  章百家 中共党史专家:

  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外发声渠道是非常少的。斯诺在中国待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就希望来访问。中国共产党也希望能够有外国的新闻记者来访问红色根据地,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他主要的作用是把中国共产党的状况介绍给外部世界,同时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向外界做说明。

  1937年11月下旬,一位身份特殊的美国官员也辗转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延安。

图:卡尔逊

  他叫卡尔逊,美军上尉,他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和美军观察员身份,从南京出发,开始他华北敌后考察之行。

  卡尔逊是第一个来到抗日根据地的美国官员,官阶不高,身份却很特殊,曾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卫队长,同罗斯福总统有着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

  1937年春,卡尔逊临行前,罗斯福曾与他有过一次私人长谈,并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

  王晓健 军史专家:

  他们都看过《红星照耀中国》,很多人对中国这种罗宾汉式的红军也都还印象不错。所以抗战一爆发,派卡尔逊到共产党控制的地区看一看。

  1938年4月下旬,卡尔逊来到延安。5月5日,毛泽东在自己的窑洞会见了卡尔逊。这一次相见,两人一直聊到次日凌晨,从国际形势到中国的问题与未来,几乎无所不谈。

  1938年5月15日,卡尔逊离开延安。此后几个月,他访问陕西、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五个地区的敌后根据地,拜访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贺龙等八路军领导人。

  卡尔逊考察中国全民族抗战历时八个月,行程四千公里。在给罗斯福总统的定期报告中,卡尔逊称赞说:在中共那里,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腐败;军队官兵平等、精神饱满、斗志高昂。他建议:应该援助中共这支抗日武装。

  一群神秘客人深入延安

  1944年6月,延安城迎来一批特殊客人——中外记者团。几个月的到访,使中外记者们看到延安和国统区、大后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

图:中外记者团

  在他们从延安发出的电讯里,描述了共产党的民主实施、抗战工作和建设努力。其中,合众社记者福尔曼采写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和美联社记者斯坦因撰写的《红色中国的挑战》在世界影响广泛。

  比中外记者团来延安更富意义的事情,是美军观察组的到来。他们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外交进程。

  这段彩色影像,记录了1944年的延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第一次以彩色的面目呈现在世界面前。拍摄这段影像的,正是美军观察组。

  他们并非访问延安的第一批外国人,但却身份特殊,负有非常重要的使命。1944年的7月22日和8月7日,延安机场分两批迎来美军观察组的军官和士兵。

图:美军观察组

  美军观察组是美国政府派出的带有半官方性质的代表团,这就相当于美国政府直接与中共建立起官方关系。美军观察组不是来办外交,但却具有外交性质。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停留两年多,他们在这里得到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深谈的机会。这使他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分量和作用。

  1943年至1944年,国际形势发生着巨大转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太平洋战争跳岛战役的进展、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人们看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而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中的大溃败,则使美国人意识到,国民党政府在对法西斯的最后一击中,作用有限。

  1944年9月,延安又迎来了一位身份特别的客人,他是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

  赫尔利十分清楚自己来到延安的使命,他曾对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说:我要到延安去见中共领导人,并且相信能解决中国两个对立派别之间的争端。然而赫尔利的到来,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为解决争端而来。相反,他却制造了更多麻烦。

  赫尔利在延安停留三天,毛泽东及中共领导人同他进行了共三轮会谈,毛泽东详尽表达了中共的政治主张,赫尔利接受了同中共达成的《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信心满满表示一定要蒋介石同意协定中的内容。

图:毛泽东与赫尔利

  然而,这段看似融洽的互信氛围,在赫尔利返回重庆后转瞬即逝。有很深反共意识的赫尔利背弃了他在延安的承诺,不仅站到国民党一边,还使出西方政客的手段,虚假提出,如共产党接受蒋介石的“三点建议”,他负责保证美国给中共提供大量军事援助。

  赫尔利的所谓政治交换,是一个拙劣表演,理所当然被在重庆谈判的周恩来断然拒绝。周恩来代表中共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谈判的失败,责任不在中共方面,而是国民党拒绝组成联合政府,拒绝国家新的政治走向。

  通过这场由赫尔利出面调解的谈判,不仅使共产党人在外交事务方面得到锻炼,也使中国共产党名副其实地走向纵横捭阖的国际政治舞台。它是党经历的第一次外交斗争,它也是党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国内政治问题的第一次尝试。

  世界上很多人对延安充满好奇,不仅要走进它,看看它,而且要品味它,揣摩它,掂掂它的分量,看看它的虚实。还有的人,是为连横合纵而来。

  不管是疾风还是细雨,不管是好奇还是为利益而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以坦承的胸怀,面对远方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