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课件信息
  • 纪录片《共和国符号》

    纪录片首次尝试以高科技三维细致展现国旗、国徽、国印、人民币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共和国符号,生动讲述设计过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描绘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辉煌成就。

主要内容

  每个中国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一生要去一次北京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拍张照,在人民大会堂前留个影,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伟人,在国家博物馆凝望历史,感受共和国的脉搏。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于明朝永乐年间建造,位于皇城的最南端,是北京城的地理中心。

  最初,这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广场”,只是在天安门前南北方向伸出一条“T形”长道。长道东西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向南延伸至正阳门,两侧是“东千步廊”和“西千步廊”。

  1914年,千步廊被拆除,东西两城得以贯通,封闭的广场终于变成了百姓可以通行的公共空间。

  从清朝宣统年间到民国初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天安门广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直至1949年才重新焕发生机。

  1949年9月2日凌晨,中南海的一间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周恩来看着新中国成立典礼的策划方案反复权衡,最终慎重写下批示,将开国大典地点确定在“天安门前”。

  开国大典意义重大,参加人数将高达数十万。而当时的天安门广场由于历史原因,年久失修,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了让天安门广场恢复它的庄严大气,北平市青年团筹委会号召动员6000名大中学生来参加义务劳动,主要工作就是清除路障,种植鲜花、绿草和树木等。与此同时,天安门城楼的复原和修缮工作也在紧张进行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能工巧匠纷纷赶来,一时间,天安门城楼内外及整个广场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时年28岁的钟灵,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担任总务处办公室主任兼会场布置科科长。天安门城楼两旁的大标语、会场横幅、红旗、灯笼等,都由他所在的会场布置科负责。

  城楼西侧的标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如何让两侧不同字数的标语看起来既对称又美观,成为钟灵面临的一个挑战。

  为了使标语呈现出最好的效果,钟灵根据实地丈量的尺寸,在图纸上反复尝试,最终将标语尺寸确定为长30米、宽2.2米,每个字的大小约为两米见方,采用庄严的宋体美术字。

  忙了整整六天后,钟灵终于在开国大典前一天,将两条巨幅标语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广场上的人们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向天安门城楼,两条巨幅标语都犹如天安门的两只“眼睛”,赋予了天安门广场全新的时代特征。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正式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个声音响彻整个中国,也震动着全世界。这座万人欢腾的广场因开国大典的举行而具有了全新的内涵。

  1950年,天安门城楼东侧标语改写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将原来的长安街拓宽为林荫大道,铺筑3.6万平方米的路面。此外,天安门前一对石狮子和两根对称的华表向天安门城楼方向移位了6米。

  1954年,天安门广场得到进一步扩建。之后几年间,天安门前的观礼台、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相继矗立起来。

  1958年8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天安门广场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建。广场西侧修建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些建筑风格的形式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对称之美。

  随着这些建筑的陆续落成,1959年,天安门广场面积达到了44万平方米。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至此,天安门广场的空间格局趋于完整,形成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约880米、东西相距500米,“中轴居中,两翼对称”的完美布局。

  天安门广场彰显着共和国的大国底蕴,见证着共和国的光辉历程。这里是伟大祖国的“心脏”,是人民力量的源泉,寄托了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承载了中国人的自豪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