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课件信息
主要内容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的孙海洋。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看问题,要全面地看、联系地看、发展地看”,这是对我们系统认识事物的要求。在成语中,“盲人摸象”“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刻舟求剑”,说的则是那种片面看问题、孤立看问题、静止看问题的现象。什么是系统观念呢?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顺利推进事业发展。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看现象、不看本质,那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会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要系统认识问题,系统解决问题。比如,毛泽东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叫“弹钢琴”,要弹好钢琴,单靠一个或几个指头肯定不行,必须十个指头相互配合,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可以说是一以贯之。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全球第二,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船到中流浪更急”,面对新征程上各种两难、甚至是多难问题,尤其需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

  新时代十年,我们见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自觉运用系观念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各项事业。那么,如何做到坚持系统观念呢?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三把金钥匙,“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首先是要前瞻性思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前车之鉴”,这句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的确,今天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只有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才能弄清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曾有美国媒体评论说,西方领导人只考虑眼前一两年,至多不过任期内的四五年,而中国领导人的视野则是50年、100年,甚至是200年。比如,我们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就是立足五年,谋划十五年,着眼“第二个百年”,以此来擘画前景,前瞻未来。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这就引出了第二点,全局性谋划。整体由部分组成,但整体又大于各部分的总和,这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古人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运用局部性的东西。从全局上看问题,就好比登高望远,自然“一览众山小”,不仅能够避免“见树不见林”的误区,而且还能占领战略的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总书记反复强调“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从福州的“3820”工程到浙江的“八八战略”再到“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战略谋划。宏观方面如此,具体领域亦然。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考察调研。在听完介绍后,总书记讲,黄河流域的治理要坚持系统观念。这就是把黄河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涵养水源,中游保持水土,下游保护湿地。真可谓是,因地制宜分区治,齐抓共管一盘棋。正是在这一系统观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我们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今天的黄河三角洲,海风吹拂,芦花摇曳,鸿雁纷飞,一片安详。作为从小生长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人,此情此景,让我内心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第三要整体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里的“全面”,不是零敲碎打,而是联动集成。中国要强大,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强起来,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既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又注重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比如,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区域、人口、领域全面覆盖的同时,又把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既作出顶层设计,又勇于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再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对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又对教育科技人才、依法治国、国家安全三方面工作单列部分进行安排,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抓关键、补短板、防风险的战略考量。

  新征程上,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考验越是严峻,我们就越要坚持系统观念。只有做到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赋能助力,才能不断创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