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如何促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云南跨越发展 ●专题调研篇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多种形态共存

  农村文化产业呈现出手艺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歌舞演艺产业、地方土特产等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活跃了地方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拓宽了社会就业渠道,促进了城乡居民增收。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腾冲县中和乡大村社区党委书记李朝孝说。近年来,大村成立了“大村文化产业合作社”,下设石材文化产业分社、刺绣文化产业分社、农家乐产业分社,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上百户村民生产,开发上百种产品,年产值2000多万元。

  2009年以来,省文化厅下拨1490万元专项经费全面推进“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目前在全省已建成124个,“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已成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经济实体,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在云南广大农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板块,仅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就发展到7000多家,建水紫陶、鹤庆银器、永仁石砚、个旧锡器、文山刺绣等知名品牌逐步成长,建成鹤庆新华银器村、腾冲荷花玉雕村、石林阿着底刺绣村、剑川狮河木雕村、大理周城扎染村等大批专业市场,年产值达百亿元。

  “玉出云南,最美德宏”,瑞丽市依托当地悠久灿烂的翡翠文化,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力,一个集毛料集散、创意设计、雕刻加工、批发零售、收藏拍卖、博物会展、人才培训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珠宝玉石产业集群在瑞丽形成。

  不仅如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博士评价说,云南农村文化产业还呈现出手艺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歌舞演艺产业、地方土特产等多种产业形态共同发展的格局。

  问题·差距

  一些地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农村文化产业缺乏足够重视。农村文化得不到扶持发展,大都处于初级原始粗放的作坊式状态。

  没有形成文化品牌效应,阻碍了云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大学民族学院教授马翀炜说,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及文化产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发展中,不注重品牌建设,一味跟风、产品雷同现象十分普遍,结果是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文化特色难以展现,众多的文化产品难以摆脱低端的地位。

  市场开拓能力弱也是面临的一个困难。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博士说,大多数地区农村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处于单家独户经营,难以开辟市场,而且,销售方式和渠道仍然是传统的“一对一”,没有统一的销售平台。

  思路·对策

  困难和机遇并存,云南农村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省文产办产业发展处处长缪开和认为,云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坚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结合,坚持传统继承和文化创新结合,坚持重点突破和总体推进结合,坚持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谋发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博士说,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习泰国农村“一村一产品”的做法和经验,泰国政府建立了以“星级认证体系”为核心的质量改进制度,并设立专门委员会,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评选活动,选出460项最优产品并将其正式注册为“(一村一品)产品”,这些特色产品可以享受政府在商业咨询、包装设计、市场渠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云南大学民族学院教授马翀炜表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要充分关注民族文化持有者的利益,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发他们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和传承保护文化的主动性,并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农村文化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只有在发展中让大多数文化持有者从中得益,农村文化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记者 李开义 黄华 杨燕)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20:59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集群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