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聚焦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亮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省“两会”在即,本届政府将完成使命,就要向全省人民“交卷”了。

  纵观山东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可谓成就辉煌;盘点本届政府五年工作,堪称答卷出色。在这恢弘壮丽的巨幅答卷中,有五篇文章尤为可圈可点:

  ——GDP(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5年实现了从3万亿到4万亿再到5万亿的跨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5年实现了从不足2000亿到3000亿再到4000亿的跨越,年均增长20%多。

  ——粮食生产延续此前五年连续增产的好势头,实现“十连增”,去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02.3亿斤。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过GDP,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

  ——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碧水蓝天”重新回到人们面前。

  5万亿生产总值是一个巨大成就

  5万亿,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个庞然而又模糊的数字,可在刘德军看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成就。

  刘德军是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多年一直关注、研究全省经济发展走势。他说,山东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确实是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从国内看,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5万亿元是个巨大的经济体,已超过一些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这些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可山东一直咬定发展不放松,与广东、江苏稳步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确实不容易,我们感到很自豪!”刘德军说。

  支撑起如此巨大的经济规模的,是快速发展壮大的各类产业。

  工业依然是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五年来,企业规模在做大,产业素质在提高,质量效益在增长。海尔、海信、重汽、重工、浪潮、青岛港等大型企业集团,继续昂然前行,引领风骚;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做大做强。2011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10户,过1000亿元的8户,5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全国第二。最近发布的“2012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山东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苏。

  令人尤为欣喜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第三代移动通信(3G)、平板显示、无线射频识别(RFID)、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容错服务器、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智能家电、光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总量全国领先。

  再看服务业,多年的“短腿”在接长。经过连续五年实施“跨越发展”战略,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旅游观光、运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40%。

  农业依然值得骄傲,山东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可撼动。水果、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棉花、油料产量位居全国前三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

  财力大了可办更多实事难事

  经济实力不断跃升,经济效益快速提高,使得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这个“蛋糕”逐年增大。

  2012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59.43亿元。

  财力的大幅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改善提供了有效保障。五年来,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1021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1%。

  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说:“没有钱,什么事也不好办。这些年,财力越来越大,我们利用这些钱做了很多大事、实事和急事、难事。比如,新农保,在五年前,老百姓连想也不敢想,近几年我们连续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快速推进,在2011年就实现了全省覆盖。还有很多事情,以前不成的,现在办成了,以前办不好的,现在办好了。”

  据于国安介绍,五年来,全省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民生支出年均增长25.4%,连续五年占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2012年达到56%,新增财力的七成投向民生。五年来,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11178亿元。

  “与年俱增”的财政投入,落地开花,不断结出累累硕果,改变着城乡面貌,改善者百姓生活。五年来,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去年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20%,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大幅度提高,全省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300元、2000元和1800元。城乡就业连年实现“双过百万”。连年开展的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86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400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在优先保障民生的同时,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四两拨千斤”,促进“转、调、创”,提升经济素质。通过贷款贴息、信用担保、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等方式,不断加大对重点行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投入。与此同时,在“蓝黄”两区、“突破菏泽”、省会都市圈、革命老区建设等方面,增加财政投入,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4日 11:21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