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 郭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领导基石,是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在农村落实的组织者、推动者。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需要,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支撑。 建设民族地区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

 民族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民族地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广大党员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也是少数民族的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力军。民族地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好坏,对于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否脱贫致富、广大农村党员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和组织基础,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领的迫切需要。

我们党诞生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党内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小农思想在党内严重存在,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解决“思想入党”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从而建设了一支具有无产阶级思想和极强战斗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出色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和各种知识的学习,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提升,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调研中发现,许多老党员觉悟高、党性强,积极学习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协助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许多年轻党员积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成为致富能手,同时积极带动其他农民发家致富。农村党建的实践证明,凡是农村各项工作做得好的村庄,其党组织都勤于学习,并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本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好思路、新成效。由此可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是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面提高农村广大干部和党员的素质与技能,才能完成好建设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二)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不仅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求改进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建立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长效机制。可见,学习型农村党组织建设涉及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农村党建的多个领域,是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

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是提高党员队伍文化层次、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根本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建立和健全各种学习制度,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过程。把学习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组织党员学习先进理论,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本领,包括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从而建设一支学习型、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存在问题分析

抓好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就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组织战斗力、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同时要加强民族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民族干部的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近年来,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稳步推进,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体制机制“旧”,吸引力不大。受政企合一体制的制约,党组织的始终处于服务、配合,甚至是从属地位,社会上不重视党建工作,部分村级组织过分强调工作忙、事情多、集中难、参学难,主观不积极落实各项制度,年终靠做假台账应付检查;有的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不求甚解,方法简单、应付了事;有的没有形成对党员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零敲碎打,学习随意性大,党组织的吸引力不足不能有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不利于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二)双带能力“差”,牵动力不够。农村党员干部总体上文化水平低下,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知识的学习型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市场调节的进度加快,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党员干部和青年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潮,造成人才流失。

(三)是工作重心“偏”,原动力不足。少数农村党员干部潜心抓“显性政绩”,成天忙忙碌碌、迎来送往看似风风火火,实则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都凭老感觉、老办法、老套路、老经验,自认为“知识不多能应付,水平不高过得去”,学与不学一个样,缺乏学习压力,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习原动力不强。

(四)党员队伍“散”,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存在“四化”现象,即:农村党员平均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弱化,影响了党员作用发挥;少数党员党员意识淡化,混同于一般群众;发展党员断裂化,入党积极分子偏少。学习难组织、活动难开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思想认识“浅”,创新力不高。有的成天忙管理、忙事务、忙创业,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无暇顾及政治和业务学习,“没时间学”;有的不肯学习,不善于思考,以“粗人”自居,以“学不来、学不会”为借口逃避学习培训,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不乐意学”;有的认为“抓项目、引外资、忙发展”是硬任务,学习是软任务,只要项目上去了、经济发展了,就一好百好,“不屑于学”。从组织层面,由于党组织书记创新能力不够,创新举措不多,在活动开展中显得措施乏力、活力不足。从党员层面讲,存在着学习无用论、耽误时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现象。

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当说是在深化改革和各种利益关系调整中遇到的新情况,是发展中的问题。要解决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完善机制入手,从创新载体入手,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这样才能使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7日 09:3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