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儒家文化精髓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性教育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尹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四、要保持思想纯洁,就要清廉自守,廉洁从政

儒家认为:为官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处理政治事务,根据礼的要求实现道德自觉,使思想行为不超出礼的界限,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认为,清廉是对为官者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为官之本。并认为社会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官不廉,政治腐败。儒家的清廉自守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官者自身开销要廉洁。要求官员不追求奢侈,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衣食住行要从俭。二是行使权力时要做到廉洁。要求官员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擅权谋私,不贪污受贿,不谀上虐下,不循私枉法。三是使用国家钱财物时要廉洁。要求官员革奢去侈,节省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才能建立威信,取信于民。借鉴儒家清廉自守思想,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形势,要在企业干部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权力观教育,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和侈糜之风,才能筑牢企业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家庭廉洁防线、生活作风防线。企业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培养良好的情趣爱好,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和朋友圈,才能自觉抵制不健康、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才能管住自己、管好家人、管严身边工作人员,做到自守清廉。干部要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因为严格的监督是防止干部腐化变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群众对领导干部以及干部之间,都要开展监督。要纠正那种监督就是对干部不信任的观念,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把自己置于各种监督之下。特别是在行使选拔任用干部权、行政审批权和大额资金使用、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重要权力时,更要自觉接受监督。而加大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学习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

许多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不廉洁自律主要是报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无人监督,可以躲过法律的处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要面临着另一种媒体的监督,那就是网络。郭美美、范跑跑,明星绯闻、食品安全事件等等,只要你愿意,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任何需要的信息,这是一个透明的时代,没有隐私的时代。以前没网络的时候,一个人,特别是不道德行为的人,他的影响是有限的,甚至可以做到无人知晓。而在信息时代,党员领导干部不仅八小时以内,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等八小时之外的表现也进入了公众和社会监督的视野。特别对于失德的行为,是网络监督的特长,企业领导干部的行为一旦进入网络的世界,就会引来百万人的互相监督、互相发现、互相揭发,不但个人的前途、名誉丧失,对企业更是带来负面影响,企业投入巨资、广告、各种各样的事件营销,尽力打造地形象,会因为某个干部的失范行为,使整个品牌颠覆。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个灾难,它有可能演变为网络暴力;但同时我们从监督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是灾难。就像水,水害可以变成水利,水利也可能化为水害。因此网络监督像洪水一样的过来,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能够把资源因势利导变成为我所用。如果我们把网络当作一面镜子,在面临外部环境风险诱蚀中行使权力时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那么道德风险就会小很多。反之,对于知与行难统一,说与做难统一,表与里难统一的领导干部,道德评判犹如“杀毒程序”,随时启动将腐败的“病毒”绳之以法。

五、要保持思想纯洁,就要以身作则,知行合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要实现思想、行动的统一,就要做到以身作则,知行合一。

儒家从“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出发,将为官者的道德素质——“内圣”提升到”“外王”的高度。所谓内圣,是指为官者应具备的优良道德,所谓“外王”,是指充分发挥为官者优良道德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实施“为国以礼”,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天下太平。这就要求为官者必须把公正作为为官的基本原则,把“身正”,作为为官的基本道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什么是正呢?有两层含义:一是正直公正。指为官者要公道正派,遵规守矩;要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正直公正体现于交往中,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直公正表现在用人上,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具有一视同仁的胸襟和度量。二是身正。身正,讲的是为官者自身品行要端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作为企业干部应该坚持原则、身体力行,秉公办事、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

当前,党员干部还要在作表率上下功夫。所谓作表率,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好群众的表率,作好党员的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表率做得好,就会在企业干部周围形成巨大的磁场,把党员和群众吸引到自己周围。

要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思想、行动统一,就要做到学习实践相结合,领导干部应做到四个“坚持”、三个“经常”。即坚持学习,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写作、表达能力,加快知识更新和知识储备;坚持调研,切实了解、掌握、熟悉基层情况和部门的真实情况;坚持思考,不讲照本宣科的话,经过思考后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人云亦云。坚持修炼,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不断修炼政治品质、道德境界和个人品格。三个“经常”,即党员干部要经常想一想自己说过的话、表过的态、作过的承诺落实了没有?牢固树立讲话要算数的理念。党员干部要经常问一问身边人和知情人:自己说过的话、表过的态、作过的承诺落实了没有?还要经常到基层听一听员工反映,如果说过的话、表过的态、作过的承诺没有落实,应立即采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我们搞了二年的党员公开承诺就要按照这三个“经常”时刻检验践诺情况。

六、要保持思想纯洁,就要做到克已自省、迁善改过

克已自省、迁善改过是儒家提出的修身自得方法。修身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概念,修身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先贤,高度重视修身的作用,儒家经典《大学》突出地论述了“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意义。人之所以要修身,一是为去物欲所蔽,修养人性之本善,二是以修身为本,实现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

孔子认为克已自省是完善人格,达到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径,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特别强调“克已”,用社会道德准则自己约束自己。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特别强调“内省”,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自我反省而问心无愧,就会心安理得,就不会有忧愁和畏惧。孔子的弟子曾参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强调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多次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其后,孟子要求君子不论遇到什么事首先应该“反求诸已”。比如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如果你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就要反过来检查你自己待人的仁心是否够了。如果你去管别人,人家不买你的帐,就要反过来检查你待人是否方法妥当。如果你对别人很讲礼节,人家却不理睬,就要反过来检查你自己是否恭敬够了。要是严于律己之后,别人依然如故,不亲、不治、不答,怎么办呢?孟子认为,爱别人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也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万一遇到你对他表示敬爱,而他却蛮横无理,那么君子还要反省自己,肯定自己的诚意不够,自己的礼貌不周。经过再次反省,肯定自己确实是有诚意的,别人还是老样子,这时君子可以自慰,不必计较。反求诸已,使克已自省的修养方法更加严格和深刻。经常自省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有无过失,从而“迁善改过”,“择其善者而改之,择其不善都而改之”(《论语.述而》)人有缺点有过失在所难免,改正错误人们就会敬仰他,“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过而不改,是为过也。”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省察克治”,不仅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要反省自己的动机。

 克已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塑造至善道德的重要途径,它倡导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道德动机进行反省,不断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凭借内心信念来择涤道德行为,时刻以社会道德规范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已”、“内讼”、“正心”、“诚意”等进行反省内求方法,对于陶养民族性格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党员干部,我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反省内求的方法。所以,克已自省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相统一的功夫,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法。这种自省,不只是独善其身,更要有兼济天下的胸襟;不仅要修德,更要将德的修养成果付诸为官实践。现在,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企业干部的头脑中作祟,使其丧失自戒、自省、自律的修身能力,沦为贪官的屡见不鲜。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要把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品行情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做到克已自省、自戒自律、见贤思齐,清心寡欲,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不贪不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七、要保持思想纯洁,就要做到知耻,而后自尊自重

知耻,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指人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自觉维护自身尊严的情感。知耻,要求当权者做人、为官要有羞耻之心。因此,知耻又被认为是为官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它作为儒家内心善恶荣辱的标准,要求当权者做人、为官要守仁义,谨言慎行,自尊自重,辨荣知辱。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是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耻之心便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当然也失去了为官的根本。欧阳修说:知耻是立人之大节。也就是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什么是羞耻是做人的“大节”。既然知耻是为官的基础性道德规范,知耻心的树立和培养就显得重要;那么,如何树立和培养企业干部的知耻心呢?我们认为:一是要明荣。只有明荣,才不至于以耻为荣。二是要知耻。只有知耻,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荣。三是要自尊自重。只有自尊自重,才能不做可耻之事。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是非、善恶、荣辱观。笔者认为,反腐倡廉,要从知耻做起。因为耻与廉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知耻而后廉,鲜耻则寡廉。少数企业干部从小节不保到大节丧失,都是因荣辱观错位,廉洁意识淡漠所致。而那些腐败分子本质上是不知耻的,没有道德底线的。因此,知耻方能做人、知耻才能为官,知耻是对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八、要保持思想纯洁,要掌握循序渐进、积善成德的方法,做到“四个自我”

这一方法包含了自我净化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道德习惯的自然养成及内化接受过程的重要性。

 儒家对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强调从小开始,至老而不辍,并为这一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例如,朱熹把对学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进行,这两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和学习内容不一样,但它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统一的受教育过程,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明其理”。他把小学的“学其事”规定为五部分:“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事”、“杂细事宜”,每一项都与道德修养相连。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使学生接受纲常伦理的教育。大学阶段,就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朱熹在浩繁的儒家经典中选择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对其重新进行了诠释。

 儒家主张对孩童实施蒙养教育,提出了“养正于蒙”,使孩童在“扫洒应对”中接受道德教育。宋代思想家程颐创作了“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使之在有趣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修正。由于按照伦理规范来行为已经成为自觉和无痕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自然的成长和生活过程中接受的行为规范,它避免了抵触、厌恶、对立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而乐于受教。儿童的道德行为习得启示我们:通过习惯性的反复陶冶和行为规范的多次重复,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成为不可动摇的道德信念。 

 一贯性的自我教育和完善也需要渐进的。是“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久则自然浃洽;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吕氏蒙童训》)”长时间的“记事”、“辨理”、“行难事”,久而久之,就会在思想和行为上引起变化,达到预期效果。这里明示的道理是: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短时期内所能奏效的,品德修养最根本的办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做起,逐步将自己养成仁人君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积小善成大德的持续培养过程。

在我们的思想纯洁性教育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四个自我”,是要求党员干部从思想上实现“体检”到“健魄”的一个过程。自我净化是要求我们自觉从思想上摒弃各种私心杂念、主观上增强思想纯洁意识的自我“体检”过程;自我完善是要求干部针对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增强“免疫力”的过程;自我革新是要求干部在廉政建设方面冷静评价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及必须改正的不良倾向或毛病,是自我“修复”的过程;自我提高能力是要求干部自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坚持原则立场,抵住各种诱惑,是一种“强健体魄”的过程。“四个自我”要求干部自觉从主观上约束自我,自觉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自觉在思想上守住廉政防线,做到洁身自好。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13:4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