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湖北省保康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弱势群体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湖北襄樊保康县财政局 高小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从我县弱势群体党员的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又可以把他们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这两大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五保户、大龄劳力、精神病患者等,他们由于老、弱、病、残等明显的生理原因沦为了弱势群体,基本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持正常生活;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有四种构成:一是农村只有口粮田的纯农户劳力和贫困户劳力,这一群体在农村人数众多,他们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落后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经营管理,还无法形成大范围的规模种植,生产结构单一,一旦遇到灾情连生产自救的能力都几乎没有;二是全县大量存在的社会闲置劳动力,他们因人多地少的矛盾而显得相对过剩,加上文化和素质程度低等原因,无法参与外部竞争而长期滞留家中,只能靠别人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他们是我们要千方百计重点转移的对象;三是被征地农民,他们是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牺牲者,是我们必须加以特殊补偿以确保社会公平的群体;四是下岗失业的“社会人”,他们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中不幸由“单位人”成为了自由择业者,失去了长期依赖的“铁饭碗”,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食其力,造成了他们四处流动,部分甚至因灾祸等不确定因素生活难以为济。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使得弱势群体党员在组织生活上也形式严峻,给党组织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增加了巨大的难度。“四类企业”(即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党组织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基础的丧失使这些企业的党组织无法正常开展党的工作,有不少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甚至名存实亡。下岗失业、离退休职工党员,大都与原所属单位脱离了人事和经济关系,成为游离、半游离于党的组织系统之外的个体。农村弱势群体党员为生计所迫,也都纷纷“下海”,外出闯荡,成为了流动党员,如断线的风筝,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上述三方面情况,造成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相互失去联系,出现了“党员找不到甚至不找组织,党组织找不到甚至不找党员”的现象,“挂空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党员“组织关系装在口袋里,组织生活留在记忆里”,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盲点”乃至失控,长此下去,党组织的战斗力必将大大削弱甚至名存实亡,亟待解决。

三、解决党员弱势群体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从我县弱势群体党员的现状分析,解决弱势群体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应走以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保障救助为主,加强思想教育为辅相结合的道路,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出实效,才能真正解决弱势群体的根本问题。

(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弱势群体党员的环境。

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标准。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政府是解决弱势群体党员困难的主体,要增强政府出台政策的透明度,狠抓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家庭的制度,组织开展“挂钩帮扶”、“双联双促”等活动,使弱势群体党员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另一方面,坚持社会化帮扶新举措,建立全方位帮扶绿色通道,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优势,有计划地解决好弱势群体党员在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共同致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二)实现扶贫开发方式从集中生产项目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正确的。然而,开发对象不仅包括生产性项目,更应注重人力资源,变“扶贫输血”为“立志造血”。把稀缺的资源,适当地增加利用在基础教育、卫生健康、技术培训等方面,以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素质,从而带动其他资源和项目的开发,应当是山区县市新时期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以往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要加大教育援助,有效促进弱势群体党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探索完善扶助弱势群体党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调查统计,贫困人口中许多是由于疾病、智力缺陷、缺少劳动能力、年老体弱等原因而长期滞留在弱势群体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以前得到过救助,但由于救助的范围狭窄、水平低,收效不够大,部分弱势群体党员仍然生存困难,难以摆脱贫困。因此,应确定低保合理的标准和方法,保障这部分人口的生活不远离相应居民的平均水平。

在农村,要大力发展灾害保险事业、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在城镇,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征地过程出现的失地农民,应继续完善保障机制。征地补偿不得低于同类土地的正常价格,不增加失地农民的负担,保障失地后不低于其原有的生活水平;对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党员,要引导其就业观念,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他们就业,使其失业不失党性党心,对子女就读或本人就业确有困难的,必须承担起社会义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四)建立弱势群体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建议全国统一行为,着力建立弱势群体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议中组部根据各地的探索和实践,抓紧建立并修订完善弱势群体党员双重管理、报告登记、定期汇报、分工联系、走访帮带、学习教育、民主评议、表彰奖励等方面的制度,出台全国性的政策规定和办法,用制度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为。针对弱势群体党员一般都具有思维活跃、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等特点,沿袭过去的有些模式显然已行不通,需要根据新情况和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弱势群体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到实处。特别要把握学习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对其学习教育,要与非弱势群体党员区别开,可以采取网上党校与业余夜校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技能比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把握学习内容的针对性。组织他们重点学习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尤其注意的是必须要把握好教育管理的目的性。加强弱势群体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既不是要把他们管死,怕他们闹事,又不是要捆住他们的手脚,而是要既鼓励支持他们外出创业和发展,又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充分体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使之更好的发挥作用,释放能量,像放风筝一样,既能牵得住,又要飞得高。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16: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