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七连屿党工委

七连屿党工委代表,从左到右为王春、常晓忠、梁锋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俯瞰着海面像哨兵一样……”

  2021年《榜样6》录制期间,伴随着《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旋律响起,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的代表常晓忠、梁锋和王春迈着整齐铿锵的步伐来到现场。

  这是距5年前“琼沙3号”党支部后,又一个来到《榜样》系列节目的、来自祖国西沙群岛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七连屿位于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西北部,距离海南岛400多公里,是赵述岛所在的弧形大礁盘及其发育的岛、礁、沙洲的统称。

七连屿海域

七连屿海域

  很久之前,七连屿就有一些来自海南本岛的渔民来此打渔为生。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只能在这片炎热缺水、草木不生的荒芜岛礁上,用毛毡搭起最简易的木板房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2014年7月,为加强当地海域的维权与维稳、保护和开发,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管委会成立。短短七八年的时间,让这片岛礁和海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的七连屿——西沙“南泥湾”

  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成立之初,仅有的4名干部踏上七连屿,搭起简易临时板房,面对岛上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多台风的艰苦环境,如同当年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样,开始拓荒征程。

  这其中,就包括来到《榜样6》现场的三沙七连屿党工委原书记王春。

  王春是老西沙,1993年就开始上岛生活,熟悉海岛的情况。然而当时七连屿的情况,还是超出了他对艰苦的预料。

  当时的赵述岛,缺水少电,一入夜,整个岛礁漆黑一片,没有机械设备,没有码头船只,没有通讯网络,打个电话要爬到树上找信号。焦急时找不到如厕的地方,遍地都是垃圾和螺壳,臭气熏天。

  岛上炎热缺水,草木不生,岛礁荒芜,台风肆虐猖狂,“上岛后刚搭好板房,就被台风吹倒了。”王春描述当时的情况。植物难以生长,物资奇缺,只能依靠每月经过的“琼沙三号”提供补给。

  岛上渔民也心存怀疑,认为这些干部根本待不住。工委、管委会租了一条渔船,往返永兴岛与赵述岛,来回5天肩挑背扛,搬运了1000多件家具、办公用品、图书和食品等,几乎没有渔民愿意帮忙。

  七连屿党工委一班人默默放下“笔杆子”、拿起“铁锹子”,率先带头站在成堆的垃圾上,不顾脏不怕累,也顾不上往脚上爬的蟑螂和虫子,靠人力清理起岛上堆积几十年的海漂垃圾和成山的螺壳。

  岛上不通电,没有淡水,渔民多年来过着“黑灯瞎火、看天吃水”的日子,“有时候一个多月不洗澡。”党工委一班人来回奔走,将发电机和海水淡化设备运上岛礁。

  岛上礁地沙石,除了海产品不产作物,渔民宁愿“用大龙虾换蔬菜”。党工委采取租赁渔船接送、岛礁上开垦种菜等措施,解决岛礁渔民人员物资运输和吃菜等实际问题。

  赵述岛通信不畅,工委、管委会积极接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架设基站。

  对于七连屿来说,种树是比盖房子更紧要的工作。台风来临时,吹倒的不仅是渔民的房子,岛礁的海岸线也会受到侵蚀。工委干部们像纤夫一样用渔船载着小树苗一株株运送到各岛屿,在岛上留下片片绿荫。设立岛长及分岛长,落实生态环保责任,使七连屿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观。

  为改善渔民居住条件,党工委历经4年为渔民建设了73套定居点保障房,并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解读政策、组织文体活动、维修家电、打扫岛礁等工作,让渔民感受到家的温暖。

如今的七连屿——南海“马尔代夫”

  在党工委干部的苦干实干带领下,七连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工委干部来到岛礁的次年,岛上安装了海水淡化设备,铺设了管线,自来水被引进家家户户,渔民们再也不用靠接雨水度日。

  2015年10日4日晚,赵述岛广场上的一盏路灯照亮夜幕。渔民们走出家门,聚集在广场上,高声欢呼着“赵述岛有电了”。

  2016年,岛上解决了通信问题,渔民可以用免费无线网络录制视频、卖鱼货,拍摄七连屿美景发朋友圈。

  2019年国庆节,渔民告别潮湿闷热的油毡房,住上了干净明亮的新别墅……

  渔民定居点幸福苑

  渔民定居点幸福苑

  从缺水少电、垃圾遍地的荒岛滩涂,到生态优美、生活宜居的南海福地,七连屿党工委的党员干部们耐高温、战台风、改善民生、增绿护蓝,带领当地渔民,实现翻天覆地变化。

  “三沙归来不看海,我们三沙七连屿现在风景好、生态好、生活好,欢迎到岛上来,来过这里就没必要再去马尔代夫了……”

  《榜样6》节目录制间隙,来到现场的七连屿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常晓忠兴致勃勃地翻动手机照片,介绍着三沙七连屿的美丽景色和发展变化,言语中满是老父亲“吾家有女初养成”的成就感、自豪感,以及对岛上一草一木的特别情怀。

常晓忠与廷·巴特尔分享七连屿的美景

常晓忠与廷·巴特尔分享七连屿的美景

  常晓忠2020年4月转业后来到七连屿,开始接手岛礁的建设工作。这位渔民称呼中的“新书记”也是老三沙人,有着多年的驻岛经历,还曾在长兴岛修筑了“中国最南端的足球场”。

  来到七连屿后,他便把所有精力放在了改善渔民生活和岛礁规划建设上来。

  如今的七连屿,不仅解决了渔民迫切的生活问题,还改变了过去海鸟不上岛的历史。七连屿的北岛拥有了我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床,寸土不着的岛礁上也种出了西瓜和樱桃……

  这片如同马尔代夫、大堡礁一样地质构造的古老珊瑚岛礁,不仅逐渐成为祖国南海最稳固的堡垒,也在党工委干部们的带领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富饶和美丽。

  “我们下一步要按照乡村振兴建设的要求,好好地打造我们这个七连屿,实现我们的共同富裕。”常晓忠说道。

以苦为乐守天涯

  而在七连屿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是这片岛礁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这些“披荆斩棘的哥哥们”七年来以岛为家、建设家园的艰辛与不易、辛劳和付出。

  “七连屿的建设是他们用命干出来的。”陪同前来的三沙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符宵铭说道。

  赵述岛是一个礁盘,大船无法停靠,小船得根据潮汐才能靠岸,要想早点将发电机组、海水淡化设备运上岛礁,他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修建一个码头,这就需要把钢管固定到河道底下。为了赶工期,年过五旬的王春带着人,等不到落潮,在涨潮的时候冒着巨大的风险,直接抱着钢管跳到了水里,建立起了简易的码头。

  岛上水多含有矿物质,当地又高温、高湿、高辐射,因为要经常要带着渔民到海里干活,很少上洗手间,喝的水常常不是通过尿液,而是通过汗水排出来的,久而久之就容易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肾结石等。“王春书记的肾结石,是做了三次手术才取出来的。”

  “你看王春主任,现在看着还行吧,之前那晒得黑的,跟非洲黑人一样。”常晓忠开玩笑说道。

  与美丽相伴的除了艰苦,还有挥之不去的孤独和魂牵梦绕的思念。

  “刚开始来岛时,有的工委干部,盯着蚂蚁能看半天,寂寞得能够把感冒药说明书倒背如流。”常晓忠说道。

  党工委的干部长期驻岛,远离家人。当时限于交通条件,想回趟家很难。工委有一次吃饭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四处寻找这位干部,最后在海边找到了他。因为家人去世无法回家,正面向北方,嚎啕大哭。

  即便如今七连屿建设已经日新月异,从七连屿赵述岛到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可乘船通行,交通更加通畅,但受变化的天气状况和起伏的海浪影响,回家仍然是一段曲折的里程。

等待返回的梁锋

等待返回的梁锋

  《榜样6》节目录制结束后一周,看到符宵铭发来的一张照片。望海而立的是前来参加节目录制的赵述岛社区党支部书记梁锋。因为风浪过大,回来一周仍然无法从永兴岛回到七连屿。

  但是,他们仍然像贫瘠岛礁上迎风生长的抗风桐一样,深深扎根在了岛上,用青春和热血建设和守护者这片海域和这里的人民。

  “我2001年随父亲来到这座岛上打渔,是岛上唯一的党员;2007年,赵述岛成立村委会,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09年岛上村党支部成立,又成为党支部书记。亲身见证了这些年党和政府为海岛和渔民带来的改变,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还有工委的这些干部。”梁锋说道。

  “虽处祖国最南端,却心潮澎湃像屹立在最中心。”这是七连屿党工委写给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栏目网友来信中的一句话。

  对于七连屿的干部来说,他们不仅要开拓垦荒、兴建家园,还要肩负岛礁及其海域的主权维护和行政管辖工作。保家就是卫国,守家就是守边。七年来,他们驻守在祖国的最南端,面向大海,爱国爱岛、乐守天涯,和渔民们一起实现了将荒岛变绿洲的愿望,也将对家和国的誓言写在了茫茫大海:

  “浩瀚南海,美丽的三沙,祖先的叮咛,这里自古属中华;

  浩瀚南海,雄姿英发,祖国的嘱托,一定好好保卫她。”

《同学》工作室

  延伸阅读

  《榜样6》| 榜样事迹

  《榜样6》| “遇见榜样”系列报道

《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

《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