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进高校社科协同创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冯惠玲

  加大协同创新力度 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在2012年牵头组建了“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等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问题导向、任务牵引、机制改革,探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使命和规律的协同创新道路。

  以任务为牵引,聚焦“真问题”。根据教育部“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八字方针,学校确定了“真问题、跨学科、新方法、重协同”的组建思路,明确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提必须是有一个共同的科学问题或重大需求有待攻克,有一个重大任务为牵引。要围绕国家当前面临的战略需求,找到国家急需解决的“真问题”,然后寻找可以与我校形成合力的伙伴,形成与需求相对接的协同创新主体。根据这样的思路,学校把目标锁定在加强社会管理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

  以改革为突破,实现“真协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的思想。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场系统的改革,牵涉到创新要素的重新组合和组织结构的重新布局,需要突破现有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聚合原本相对分散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并释放其活力,实现具有优势的各方力量按照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分工并开展联合攻关、深度合作。在推进协同过程中,学校提出以下三点要求:一是协同要因题制宜,顺势聚合,实现各种创新要素在合作基础上的深度融合;二是协同要“纵横交织”,“天南地北”,围绕主题实现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聚合;三是协同应由浅入深,注重落实。

  以服务决策为目标,打造“真智库”。学校希望通过“2011计划”建设,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集聚先进研究方法,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成独立于政府咨询机构之外的“外脑”,从而服务决策、谋划战略,引导思潮、影响社会,创新机制、培养人才,生产思想、创立学派。为此,学校在协同创新建设中确立三个宗旨:一是以监测、预警、评估、预测、咨询为主线,构建智库运行基础;二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变为基础,提升智库咨政能力;三是以创新组织模式为保障,提高智库运行效率。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04:49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