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进高校社科协同创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逄锦聚

  协同创新 繁荣发展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 逄锦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必要性,首先是由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从我国国内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全球范围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快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促进与实践、与科研部门和实际部门的紧密结合,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协同创新也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求相比,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协同创新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紧密结合的战略举措。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首先要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把国家急需摆在首位。要适应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时期的新要求,研究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发展规律,研究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要适应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要问题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潮流,研究和揭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为促进我国的开放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优势,整合学科和人才资源,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机构等开展协同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关键是要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必须深化组织管理体制、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等改革,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特别是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04:49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