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⑮——李四光:永不磨灭的“地质之光”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57年6月,李四光在杭州飞来峰用放大镜察看石灰岩中的有孔虫化石。

1957年6月,李四光在杭州飞来峰用放大镜察看石灰岩中的有孔虫化石。

  李四光是新中国第一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他一生坚持真理、一心报国、兢兢业业,被誉为“中国地质学之父”。

  “学地质是为了给祖国找矿”

  1912年,李四光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学了一年,他决定转专业。“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工。”李四光是这么想的。

  李四光不满足于光从书本上学知识,还经常骑一辆破摩托车去野外实地考察。一个暑假,李四光决定去当矿工。朋友不解,他如此回答:“我不怕苦,要搞地质,就得准备吃苦。我既然学地质是为了给祖国找矿,就应该去实地考察一下,看看外国的矿井是怎么采矿的。”回学校后,李四光更加努力学习了。学士学位考试临近,不巧,李四光腿上长了个大疖子,疼痛难忍。朋友劝他去就医,李四光觉得花钱太多,竟用刮胡子的刀片在开水里简单消毒之后,自己割了。学士学位拿下了,他的腿上却落了个大疤。

  “我应当回去,用我所学到的本领去改变祖国的面貌”

  1949年秋,取得博士学位的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李四光说:“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我所学的全部知识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现在,我的祖国和人民还在贫困中挣扎,我应当回去,用我所学到的本领去改变祖国的面貌。”

  李四光归国之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以李四光为首的地质学家们预见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兴起,我国地质科学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相关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1951年8月,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正式成立,李四光兼任校长。在学校筹备期间,李四光数次往返于北京和长春,亲自参与筹建工作。从此,地学在吉林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在办学理念上,李四光始终坚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必须坚定的信念。在教学中,李四光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经常亲自带领学生跋山涉水、四处奔波、风餐露宿,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河山川,只为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地质学知识。面对学术,李四光从不固步自封,创新、开拓是他毕生的追求,他叮嘱学生们:“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真理,哪怕是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黯淡,我们要继续战斗!”

  在李四光的带领下,当时的长春地质学院为新中国输送了大批地质人才,他们勇于吃苦、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大都成为地质学科的领军人物,为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壮大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忘我工作不识女儿

  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搞科研的时候,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别人下班很长时间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每次回到家,工作的痕迹也会带回来:不小心蹭在脸上的泥痕,或写论文不小心抹在脑门上的墨水,白一道、黑一道,好像化了妆。

  有时候一忙起来,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有一天,李四光为了写一篇学术论文,又忘记回家了。夜已经深了,四周静悄悄的。一个小女孩悄悄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子,看李四光还在工作便静静地站在旁边,不出一点声音。李四光正在集中精力思考,一点没注意有人进来了。时间又过了很久,李四光抬头思考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一个小女孩,正一动不动地看着自己。他瞟了一眼又继续低头写作,一边写一边轻声催道:“小姑娘,你是谁家孩子啊?这么晚了赶紧回家吧,你妈妈肯定要着急了!”小姑娘听他这么一说,便用埋怨的口气说:“我妈妈当然是着急了,所以才让我来的。不过我妈妈不是等我着急,而是等您着急呀。我们都在家等了很长时间了,爸爸,你在干什么呀?为什么还不回去呀?”听到小女孩说话,李四光才从书海和各种科学公式中反应过来,转回到现实生活:原来眼前的这个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四光看着女儿,想想刚才的话,忍不住笑了,他赶忙对女儿说:“是爸爸不好,对不起。回家,我们这就回家。”小姑娘一听,赶紧拉住爸爸的手,生怕爸爸又不走了。李四光这才停下手里的工作和女儿回家了。

  延伸阅读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①——钱学森归国记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②——“大音希声”邓稼先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③——郭永怀用身体保护绝密资料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④——朱光亚:此生不需浮名伴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⑤——王淦昌:以身许国探秘原子世界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⑥——钱三强:为蘑菇云升起而奋斗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⑦——“克隆先驱”童第周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⑧——“默默无闻”的大师彭桓武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⑨——钱伟长:为国而学的“万能”科学家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⑩——“核能之父”卢鹤绂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⑪——王大珩:科技之光永不消逝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⑫——华罗庚两度放弃优越待遇回国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⑬——“桥梁大师”茅以升

  “知识分子与家国情怀”系列文摘⑭——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 12:0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