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毅然做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在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从科学巨匠到普通工人,十多万科研人员和参试部队告别了亲友家人,走进了祖国西部的神秘禁区。

一场隐秘而伟大的征途就此开始。

从1956年起步,到1964年,历时八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它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的上空再次绽放了一朵蘑菇云,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氢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1970年4月24日晚上21点35分,在西北大漠深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就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科学技术领域攻坚克难。

——中共党史专家卢勇

“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2001年,画家骆根兴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创作了油画《西部年代》。

油画《西部年代》色彩浓烈,藏青色的天空、枯黄色的胡杨林,渲染出西北戈壁的苍凉壮阔之美,画作中的光线呈现了大漠独特的强紫外线,浓烈炽热的岁月沧桑之感跃然纸上。

“两弹一星”事业的总负责人聂荣臻元帅坐在正中间,代表他是这个事业的主心骨,坐镇全局。聂帅戴了一双白手套,手中拄着拐杖,显得淡然自若。

整个画面最高点的人物是钱学森,这说明核心科学技术是“两弹一星”成功的关键,也寓意着钱老对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

左边的司令员李福泽戴着一幅墨镜,这是由于戈壁滩长期的沙漠强光照射,他的眼睛受了损伤。

李福泽是一个脾气火爆的军人,画中他双手插着口袋,呈现出粗犷豪迈之气,与右边政委栗在山的儒雅气质迥然不同。

《西部年代》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与画家骆根兴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他本人正是“两弹一星”事业的亲历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骆根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下属的一个测控部门工作。在测控中心的机房,看到工作人员通宵达旦抓紧科研攻关,累了就在一旁歪倒睡觉的场景,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想用自己的画笔,为“两弹一星”事业奋力拼搏的人画像,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表现形式而迟迟未能动笔。

1999年,已到中年的骆根兴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当他看到聂荣臻元帅的部分骨灰就安葬在这里,那一刻,他心中酝酿二十多年的种子,瞬间破土而出。

他只画了一张豆腐块大的草图就开始正式作画,最终,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这幅经典的作品。

画作背景中,骆根兴特地画上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在戈壁上的胡杨林。

我们说胡杨那种生命力的顽强,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正好和‘两弹一星’事业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象征性。

——画家骆根兴

“两弹一星”事业,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困难条件下,依靠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为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今,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已成功将200多颗卫星、11艘飞船、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的航天梦想在这里启航,也在这里飞向星辰大海。

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无疑是我们赖之以赢的重要利器。“两弹一星”精神也将穿越时空,激励、鼓舞着我们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所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油画《西部年代》背后还有哪些动人故事?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卢勇、美术评论家尚辉一起,了解《西部年代》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