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在此升起

  在江西省修水县,有一栋简朴的建筑。1927年9月的一天晚上,就在这所房子里,几个人正在连夜秘密赶制一面军旗。

  1927年9月9日,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了这面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毛泽东在江西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毛泽东为什么要组织发动这场起义呢?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时间,神州大地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严重危险,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重要关头。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上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

  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准备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前夕,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建议:“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起义部队设计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军旗。

  为什么毛泽东对旗帜问题如此看重呢?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是用的是国民党左派的名义。毛泽东回到湖南以后,通过调研,他发现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已经有了根本改变,他说‘国民党的旗子已经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所以他力主要在起义中‘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

  ——中共党史专家 卢勇

  这面军旗旗幅为红色,象征着革命;旗帜的中央一颗大的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角星内的镰刀和斧头,象征着工农大众紧密团结;在靠近旗杆的一侧,用繁体书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整个旗帜既威武又美观。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了中国的大地上。

  起义之后,毛泽东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起义军占领了湖南浏阳、醴陵县城和一些集镇。然而,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已走向低潮,湘赣边界的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同时起义部队还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部队由5000余人锐减到1500多人,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

  危急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起义军向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集中。在这里,经过激烈的争论,起义部队决定放弃原定的进攻长沙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最终走上了井冈山。

  “有了这一个起点,才有后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才有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共党史专家 卢勇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茨坪,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照亮前进的征途。

  秋收起义连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1973年,画家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主题,创作了油画《秋收起义》。

生花妙笔再现历史  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在画面中,处于显著位置的是毛泽东同志。他手拿斗笠,右拳微微紧握,眼神坚毅,阔步向前。

  画家以这种高大挺拔的形象,来体现领袖伟人的高瞻远瞩。

  在毛泽东前方,一面军旗迎风飘扬,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符号标志着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建立起来了。

  整幅画作用了三个三角形,组织起复杂的群众队伍和姿态丰富的人物造型。

  以旗帜为顶点、以山路为底边,画家又将三个三角形的人群组合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构图,使得画面不仅呈现出牢固稳定的结构关系,也突出了工农革命队伍的团结一致、坚不可摧。

  画面右侧齐步向前的两名队员,肩扛土炮,身背大刀,渲染出一往无前的坚定革命信念。

  两名队员身后肩扛梭镖的少年和身着起义军军服的士兵,与左下角扛着机枪的两名战士都望向领袖,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在画面的左右两侧还刻画了一些人群,他们并不是革命战士,而是普通老百姓。虽然他们的画幅不大,但画家也着意刻画了他们的面部表情。

  这些老百姓神情欣喜,热情地看向大部队,颇有纷纷响应、奋勇参军之意。画家用近大远小、虚实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了庞大队伍的纵深感。

  《秋收起义》由四位画家合作完成。其中,何孔德是新中国军事美术创作的代表性画家之一,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的副主任、艺术指导,代表作有《古田会议》《广州起义》。高泉,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美术创作室主任。冀晓秋,原总政文工团话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陈玉先,曾任《解放军报》美术组的组长。

  油画《秋收起义》创作于1973年,因其出色的造型和色彩表达,成为了当时油画学习者学习的范本。

  “这件作品对我们影响非常大,毛主席和其他人物的造型和设计非常具有时代感,传达出一种鼓舞人心的感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原创作室主任 孙立新

  作为一幅经典的军事绘画作品,《秋收起义》于1975年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今天,重温画作《秋收起义》,依然能够感受到画家通过画笔传达出的希望和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以史为鉴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九十多年前,毛泽东带领着秋收起义的部队一路辗转,在井冈山点亮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秋收起义的硝烟中,走出了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等20余位开国将领,还有更多的英雄牺牲在了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谋复兴的征途中。

  如今,在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的江西省修水县,建起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当年连夜设计军旗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那段光辉岁月也从未远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修水,这座革命名城已经踏上新的征程。通过栽桑养蚕、种植茶叶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修水县入选“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燃起秋收起义星火的湘赣革命老区,已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砥砺奋进。

  秋收起义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画作《秋收起义》中还有哪些巧妙的构思?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卢勇、美术评论家徐里一起,了解《秋收起义》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