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确定了八路军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多次指出,“在冀热边区创造抗日根据地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游击战在冀热发展对敌人的威胁最大”。

  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1938年2月,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邓华,率领由115师独立团扩编组成的3团,向平西挺进,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挺进平西斋堂川后,3团连克日伪据点,推毁伪政权,镇压土匪,收编地方武装。3月底,在门头沟东斋堂村成立了平郊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宛平县政府,魏国元任县长。4月8日,这支部队在平西清水镇,扩编为晋察冀军区第六支队,邓华任支队司令兼政委,所以这支部队,又称邓华支队。

  这年4月1日,八路军总部向120师下达命令,要求雁北支队也就是宋时轮支队,向邓华支队靠拢,创建冀热察边抗日根据地。半个月后,朱德、彭德怀电示晋察冀军区,两个支队组成5000余人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挺进冀东,配合冀东大暴动。

  1938年10月,挺进纵队由冀东返回平西,先后收复了怀来县的镇边城,门头沟的军响、青白口、杜家庄、东斋堂、西斋堂、马栏、上清水、下清水等重要村镇。接着,部队扩大活动区域,向平西腹地野三坡派出兵力,消灭了盘踞在这里的地主武装,解除了平西的纵深忧患。然后,又向房涞涿地区扩展,与冀中大清河地区打通联系。同时,派部队向宣涿怀地区积极活动,在北面扩大区域。

  几个月后,平西抗日根据地有了新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宛平、涞水、宣涿怀、房良、涞涿5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各区、村的抗日政权和群众组织也建立起来。平西抗日根据地控制的范围,东起长辛店,西至紫荆关;南起高碑店,北到蔚县、宣化、怀来、涿鹿。

  平西抗日根据地,直接威胁日伪华北统治中心——北平和张家口,还有平绥、平汉两条铁路线,成为晋察冀边区的前哨,成为八路军向冀东、平北发展的前进基地。